• 您好!欢迎访问中日友好医院教育教学网络管理平台!

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医外科见习课----记制作中医外用药的学习

作者:

2019年5月5日和7日,我们班的中医外科见习课内容为“外用中药制剂制作”。中医外科夏仲元主任、刘守尧大夫、药剂科王巍主管药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手实践活动,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级卓越中西医B班的同学分为两组,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亲手尝试了生肌玉红膏和二味拔毒散的制作。 

在中医外科学理论课上,我们了解到,外治法是中医外科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理渝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药物疗法则是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发展变化所需,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其具有箍围消散、透脓去腐、生肌收口等功效。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熟悉的大多是饮片熬制而成的中药汤剂,对外用中药制剂十分陌生,最多不过是对诸如“麝香止痛贴膏”一类的膏药耳闻一二。

在课堂上,夏老师通过理论教学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让我们对外用药的制作先有了初步的认知,那些甲字药捻、红升丹、白降丹让我们叹为观止。在中医外科门诊见习时我们看到了老师用溃疡油、紫色消肿膏、生肌玉红膏等换药的良好疗效。如今在见习课上终于能亲自见识并体会外用药的制作,大家都感到新奇而激动。

见习课开始,夏老师先带领我们回顾了一下课本知识,介绍了药物制作流程和要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油膏和散剂的制作。接下来,王老师便带着我们动起手来了。在我们传看药材,熟悉器具的时候,王老师提到了一句话,“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此处提到了两点。其一是药材质量需得到保障,其二是炮制过程不可偷工减料。“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无论是内服中成药,还是外用中药制剂,都因破坏了中药材的原有形态而难以进行质量控制,辨别真伪优劣。对于目前主要依赖人工完成的外用药制作,更需要医者和药师的手下功夫,从选料到成品,每一步都精心完成,才能保证最终的质量和疗效。

 

生肌玉红膏制作

原料:当归60g、白芷15g、甘草36g、白蜡60g、血竭12g、轻粉12g、紫草6g、麻油500g。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17.png

制作步骤:制作药膏的第一步,莫过于称取和净制药材。先将当归、白芷、甘草用手掰成大小一致的均匀小块。为什么不用粉碎机呢?那样岂不是可以提高效率、有利于批量制作。王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使用粉碎机,那样净制后的药材中便会含有许多细小粉末,在熬制的过程中这些粉末容易沉淀在药油中难以过滤去除,便就会影响药膏质地了。

将所有药材按配方用量称好,摆放在做好标记的白纸上,依次排开,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21.png

向深口平底锅中倒入500g麻油,根茎类先下,放入三味药材,留一片生白芷作为指示剂,便可开火熬制了。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熬,其间不断搅拌,使之受热均匀,直至药材全部都被熬透,白芷断面呈现焦黄色,与生白芷的白色断面形成显著差异,药油便算熬制完成了。刚一离火,趁着温度未降,加入紫草,片刻后将药渣全部滤去,余下红褐色的澄澈药油。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26.png

向药油中加入血竭粉,边加边搅拌,此时的药油呈现为酒红色,待其全部溶解后再放入白蜡,充分混匀,此时便可称之为药膏了,我们将其隔水降温,搅至锅边的药膏刚开始凝固时放入轻粉,继续搅拌,凝固后即可用洁净容器盛放保存了。在这整个过程中,王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手下一刻不停地搅动锅中的药液,时时注意观察,以保持其质量的均一稳定。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30.png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33.png

生肌玉红膏源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一书,具有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的功效,适用于各种溃疡脓水将尽,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肉芽生长缓慢,日久不能收口,以及烫伤患者。使用时只需将药膏均匀涂在纱布上,敷贴患处即可。

如外痈溃后,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时,可用生肌玉红膏盖贴。瘰疬溃后,腐脱新生时,可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褥疮疮口脓腐脱净,可用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臁疮后期腐肉已脱而露新肉者,用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隔日一换或每周2次。

 

二味拔毒散制作——“打底套色、等量递增”

原料:雄黄、白矾各等份。

制作:称取等量药材备用。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36.png 

散剂制作有两大秘诀,其一是“打底套色”。即先将色浅的药物加入研钵作为基础,如同作画之时先在画布上铺满底色,再将多量深色的药物分次加入研钵,每次都充分研磨,混匀后再加下一次,如此就是“等量递增”,这样的方法所耗费的时间较少,且能够混合得均匀而细腻。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40.png

二味拔毒散出自清代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一书,功能除湿止痒,适用于疮疖初起、红肿痛痒,如婴儿湿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毛囊炎、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结炎等病,使用时用茶水调化后用棉签蘸涂患处。

微信图片_20200610192543.png

一个下午的课程,从称量、搅拌、研磨,同学们亲手实践每一个环节,印象深刻,收获满满。最后,大家将自己的成果用小罐分装后带回了学校,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试用。感谢夏仲元主任和王巍老师,我们也期待中医外科在今后能继续开展这样生动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撰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2016级卓越中西医B班 陈思臻 审校: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