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院务公开>科普友料

科普友料|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系列报道:警惕这些隐形的“红色警报”

发布来源:中老年保健杂志
发布时间:2025-09-25
字体:




阿尔茨海默病:

被“偷走”的记忆



您或是身边的家人是否曾忘记钥匙放在哪里?是否曾一时想不起某个人的名字?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偶尔的健忘似乎是常态。但是,如果遗忘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那就要警惕了,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老糊涂”,而是阿尔茨海默病在悄悄地“偷走”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甚至自我。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正常的衰老,而是大脑的一种病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550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比高达60%~70%。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2024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有1500万。


阿尔茨海默病为什么是“隐形的敌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这个“隐形的敌人”逐渐受到关注,之所以称其“隐形”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 早期发现难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常与正常老化混淆,导致很多人延误了就诊。


● 诊断滞后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常在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没有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特效药”,现有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延缓进展。


● 家庭照护压力大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终可能会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给照护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警惕这些“红色警报”:

当“健忘”不再寻常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红色警报”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往往非常隐匿,容易被忽视,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与正常老化不同的“红色警报”。


● 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说的话,即使提醒也想不起来。

● 忘记如何做熟悉的事,如烧饭、穿衣、购物等。

● 搞不清日期、季节、时间,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 把东西放在奇怪的地方(如把钥匙放冰箱里),而且想不起来是怎么放的。

● 情绪、性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易怒、多疑或冷漠。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就要高度重视并且及时到医院就诊了。


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的高风险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尤其是直系亲属在65岁之前就出现症状,或者是APOEε4基因携带者(ε4/ε4基因型风险较高,但仅占人群2%~3%)。


● 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都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高有关。


● 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缺乏运动、抽烟、酗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慢性失眠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 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孤独、抑郁状态,缺乏社交和认知刺激。


● 头部外伤史  

严重头部外伤会增加未来患病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的自测筛查方法

如果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红色警报”信号,或有比较明确的高风险因素,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测筛查。


例如可通过“画钟挑战”来测试。被测试者要在10分钟内画一个指针指向11:10的钟表,要求:


● 画出封闭的圆(表盘)。

● 将数字写在表盘上对应正确的位置。

● 表盘上12个数字正确。

● 将指针安置在正确位置。


以上每个要求做对了各得1分,4分表明认知功能正常,3分存在轻微错误,可能提示轻度认知障碍,2分及以下存在明显错误,可能提示中度以上认知障碍。画钟测试快速、简便,已经广泛应用于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筛查。


当然,简单的自测是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的,其结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和评估。








科学确诊:

需要哪些“硬核”检查


当您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我们来看看,到了医院以后都要做些什么。


第一步:挂什么科?

建议首诊选择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记忆门诊是专门针对记忆障碍等认知问题的专病门诊,医生对此类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步:医生会问什么?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这时,家属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认知下降患者本人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此时家属或照护者提供的详细信息,如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速度、生活习惯及性格行为改变等,对医生做出正确判断至关重要。



第三步:揪出记忆小偷的“侦探工具”

医生会动用一系列高科技“侦探工具”来找出偷走记忆的“小偷”。


记忆力大闯关(认知测试)


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医生会带患者做几个有趣的小测试。


● 记单词游戏:比如记住“苹果、飞机、书包”三个词,过会儿再回忆。


● 画钟挑战:画一个完整的钟表并标出指定时间。


● 连连看:把相关的事物连线配对。

这些测试就像给大脑做“体检”,能发现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问题。


给大脑拍照片(影像学检查)


● 大脑磁共振成像(MRI),就像用高清相机给大脑拍照,能发现脑结构的异常。


● PET-CT扫描是更高级的“犯罪现场探测仪”,能发现大脑里沉积的异常蛋白质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做PET-CT时需要注射少量显影剂,就像给“记忆小偷”喷荧光粉。


体液侦探(生物标志物检测)


● 取一点 “脑脊液”(就像大脑的“润滑油”),检测里面的异常蛋白。


● 抽血检查,最新科技已经能通过抽血检测相关指标,尽管目前尚未在临床普遍使用,未来血液检测可能像普通体检一样方便有效。




小贴士:




检查拼图

这些检查就像拼图的不同部分:


● 认知测试→评估现状

● 影像检查→查看结构

● 体液检测→寻找证据


医生会像拼图大师一样,把这些结果拼在一起找出真相。虽然检查过程可能有点复杂,但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就像侦探破案需要收集足够证据一样。

第四步:配合医生完成“认知障碍侦破工作”

医生还会安排一些检查来“排除干扰项”,就像侦探破案时需要逐一排除其他可能性一样。之后再分辨痴呆属于哪种类型,这样才算做完了全部的“侦破”工作。


首先排除可逆性病因(可以有效治疗的病因)


●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减等内分泌问题会导致反应慢等类似痴呆的症状。


● 维生素检测:缺乏B12或叶酸也会导致“假痴呆”。


● 感染筛查: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感染可能“伪装”成痴呆。


● 药物排查:某些安眠药、降压药有这方面的副作用。


进一步再分辨


● 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痴呆类型。


● 血管性痴呆:脑部CT/MRI能看到中风痕迹。


● 路易体痴呆:常伴有生动的幻觉,且具有波动性。


● 额颞叶痴呆:早期出现性格明显改变。


所有这些检查都是给大脑做“体检”,虽然过程可能有些烦琐,但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找到病因。患者和家属应该耐心配合医生的检查,因为只有诊断明确,后续的治疗方案才能有的放矢!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但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延缓病情发展的有效方法。如果家里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必过度恐慌,及时就诊、科学应对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更好的生活质量。




小贴士:




重要提醒——科学就医,避免误区

不要轻信“特效药”或“偏方”,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


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如果发现老人记忆力明显下降,应尽早去正规医院检查。


耐心和陪伴是最好的支持,家人的理解和关爱对患者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科学家正在研发更精准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医学界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上有了新突破,比如靶向清除大脑“垃圾蛋白”的新疗法已在试验中取得进展并逐步上市应用于临床。虽然这些新方法尚未普及或仅适用于早期患者,但科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


了解更多内容可关注《中老年保健》今年第9期特别策划《守护记忆——阿尔茨海默病的防与治》系列文章《早期发现与科学诊断——与遗忘赛跑》、《治疗与照护——延缓遗忘、守护记忆的温暖指南》、《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问答》
图片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作者简介



金江丽

中日友好医院主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抗衰老研究分会委员。

擅长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综合管理,对失眠、睡眠呼吸障碍等睡眠疾病具有丰富诊治经验。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部级、市级、院级课题,包括卫生部保健课题、首发课题、北自然课题等。发表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临床诊疗用书以及药物临床试验专著的撰写。作为主要研究医生完成20余项新药临床试验。




文章来源:公众号“中老年保健杂志”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