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院务公开>健康速递

健康速递 | 不做病理检查,也能快速判断皮肤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

发布来源:中老年保健杂志
发布时间:2023-03-22
字体:

皮肤病看起来只是人体表面的问题,但其病因和病理基础往往都是从皮肤底下开始的。皮肤病的表现繁杂,有些疾病的表现差别非常细微。所以,皮肤科医生仅凭肉眼观察,往往无法准确判断疾病的种类和阶段。


图片

拿老百姓常说的“痦子”举例,其有可能只是色素痣,也可能是脂溢性角化(俗称老年斑)或其他疾病,甚至可能是皮肤癌。


皮肤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想判断皮肤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最准确的方法是将病变部位切除并行病理检查。但是手术切除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有可能会留下疤痕,很多患者不愿接受。


当人眼力所不能及,又因各种原因无法做皮肤病理时,我们可能需要向科技借一双“慧眼”,开展新技术以提高皮肤病的诊断能力。

第一双“慧眼”

——皮肤镜


皮肤镜技术在美国为一项通用技术,近几年在我国众多皮肤病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皮肤镜技术在国内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如今最常用的皮肤镜是便携式皮肤镜,其可以利用偏振光去除皮肤表面的反光和纹路,放大皮损结构,帮助皮肤科医生更加细致地观察患者皮肤的细节。皮肤镜还可以与手机摄像系统相连接,拍下来的照片可以放大数十倍,皮损结构清晰显现,有助于帮助医生得出准确的诊断。

图片

人工智能数据库

通过皮肤镜采集的清晰图片,除了用于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是重要的皮肤影像数据资源。医学专家将皮肤镜图片与相对应确切的病理诊断结合,按照疾病进行分类,并汇聚在一起建成皮肤影像数据库。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皮肤影像数据库的资源,研发基于皮肤影像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医生可以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分析皮肤镜图片,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使皮肤影像图片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造福于广大患者。


目前,我国已有80多家医院组成了联合体,共同组建了皮肤影像数据库,即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Chinese Skin Image Database,CSID),已收集了40多万组多维度皮肤影像资料,包含了中国皮肤科医生的集体智慧和心血。



皮肤镜应用新模式

将皮肤镜检查应用到体检项目中,可以满足很多人想确认身体表面的“斑斑点点”到底有没有问题的诉求。


目前,“皮肤镜+人工智能”的应用新模式已经于2021年落地中日友好医院的体检中心。体检医生会选择体检者最担忧或身上看起来最可疑的色素痣,用皮肤镜采集图片,然后上传人工智能数据库,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这种新型皮肤体检方式,为尽早发现皮肤癌提供了技术支持。


早期皮肤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比如黑素瘤,早期患者切除后治愈率可以达到100%,而晚期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所以在体检项目中设置皮肤镜检查是非常有意义的。

图片


第二双“慧眼”

——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皮肤镜能看到皮肤表面和浅层的结构,而比皮肤镜更深入的科技手段是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俗称为皮肤CT。皮肤CT将803nm(纳米)的激光束照射皮肤,然后通过反射来收集影像,再将其还原成皮肤下面组织结构的信息。利用皮肤CT,医生可以看到皮肤的整个表皮层和真皮浅层的组织结构,极大程度地提高皮肤病的诊断准确率。


通过对皮肤CT所获取的影像进行收集和分析,医学专家们建立了多种皮肤病的诊断标准。此外,随着该项技术的快速进展,皮肤CT目前还可以用于手术边界的确定和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估。



第三双“慧眼”

——双光子技术


双光子技术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利用双光子显微镜,医生可以看到皮肤细胞的细微结构和细胞的功能。双光子也是影像技术,但它可以说是一种功能性影像技术,与传统的皮肤影像技术相比,是一种更多维度的技术。


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得的皮肤细胞的影像信息,通过实验室算法,可以得到皮肤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氧化还原反应在很多皮肤疾病里都会发生。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评估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的判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估都有很大帮助。


目前,医学专家们正在逐步开展这项新技术,以期建立它的应用场景,未来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服务患者。





专家简介


图片


崔勇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副理事长和皮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护肤技术创新分会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医学美容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皮肤病遗传学研究和数字皮肤病学的医教研工作,擅长角化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等的诊治,是我国皮肤影像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牵头人。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本文转载自中老年保健杂志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