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党员学习

“读书与实践”征文:习总书记治国理政中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发布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0
字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和举措,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实践中,习总书记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不是一系列具体的观点、政策和举措的集合,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思想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的认同、坚持和弘扬。

中国有数千年历史和文明的积淀,在这样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须充分注重中国文化的价值。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既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深刻地强调文化自信。其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运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在法治思想中坚持“德法并治”,把古圣先贤的“心学”概念运用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等等。对传统的继承,使习总书记的治理政思想有了“根”,有了“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以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资料,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针灸推拿等,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运用中医药理念和术语来阐述其执政兴国、执政利民、执政惠世的理念。他在讲话时,中医术语信手拈来,运用中医妙喻,生动传神。比如,指出问题所在时,用到“真阳不足、脾气虚弱”,提出改革措施时,用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改革也要辨证诊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治本和治标相结合”……

2013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的讲话中提到,“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病入膏肓那还怎么治啊?正所谓‘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借由中医典故,强调了改革中为避免“病入膏肓”,应拿出“壮士断腕之勇气”。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心脏与膈膜之间叫。病入膏肓指病灶在药力达不到、针刺够不着、砭石不能用的膏盲之处,形容病情严重,无药可救,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此典故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成公病重,打算去秦国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秦桓公派了一个名叫缓的医生来医治。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成公做了一个梦,梦见疾病变成了两个童子在自己的肚子里谈话。一个说:成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那个医生来了,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能拿我怎么办?第二天,医生到后。说道:你的病是不能治疗了。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成公听后说: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

为避免“病入膏肓”,必然会需要谈及中医学治疗的核心思想“治未病”。早在习近平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时,就引用过老子的一句话:“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64章》,2004113日引用)。中医学同样也有“上医治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之病”等经典思想。

上医最早见于先秦散文《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真正高明的医生,首先要精通大的规律,能够治理国家;其次才能诊疗人的疾病或者处理更细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医生的管理者,亦官亦医。道明了医国与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既要通晓大的规律亦要注重细节。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什么是“治未病”?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后唐朝名医孙思邈在《黄帝内经》基础之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

对上工、上医的认识,可以通过名医扁鹊来理解。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

扁鹊在疾病未发之时已经察觉到端倪,征求桓公及早干预,以及对整个病理的延续发生描述的清清楚楚,绝对可称为“上医”,但却说扁鹊最为下,道出了“上医”最基本的素质是谦虚博学,把上医理解为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是不妥的。

“治未病”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患者周围人的引以为戒上。换言之,所谓的治未病,不一定能够起到治疗当事人的作用,然而却可以借当事人的变化来传播一种健康的文化理念,让周围的人引以为戒。典型案例如“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因为不相信扁鹊的进言而没有得到救治,但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引以为戒的,这就是扁鹊治未病的价值。

当一个人还没有病时,跟他说他可能会病,让他改变某些不良习惯,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吸烟容易引起肺癌众所周知,劝解戒烟几乎没有人愿意采纳,但当家属中有人患恶性肿瘤,患者自然就不再吸烟了,周围戒烟的人的数量就能大大增加,这就是“治未病”对当事人和周围人的价值。然而对当事人来讲,患恶性肿瘤后的戒烟,对生命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治未病与文化相关、与心相关,可以使患者和患者周围的人萌醒。

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用于改革中的推陈出新,挪移腾空,驾轻就熟,各地发展中的彼此借鉴和警醒,比如,山东改革时借鉴广东的经验,河北改革时借鉴河南的经验……一定会使得治国理政生机勃勃。

中医执业者,虽娴熟其中医用语,如能放大目标,联系治国理政之思考;党政领导同志,具执政之谋略,如能像习近平总书记研究中医思想用于治国理政,是极好的。21世纪,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输出和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历来讲求“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国领导人在他国发表演讲中阐明外交主张,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多重维度,寻找共同的渊源(比如,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以期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明观和世界观,力图运用“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旨在构建国际合作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规律,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因而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中医药文化,其具备的哲学性、整体性、预见性、包容性和丰富性的“中医智慧”,将会在“中国智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造福人类。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