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院务公开>医院新闻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成功举办第五届中日友好医院脏器移植和器官保护研讨会

发布来源:手术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3-01-03
字体:

由中日友好医院、海南尚霖阳光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承办,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北京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共同支持的第五届中日友好医院脏器移植和器官保护研讨会于20221217日在北京圆满举行。

近二十年来,器官移植手术发展迅猛,已成为挽救某些终末期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常常合并多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情况复杂,手术创伤大以及供体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给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各移植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聚焦国内移植麻醉最新进展,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国内多位麻醉学领域知名教授、专家围绕脏器移植和器官保护主题进行探讨。受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会议形式,一天的会议内容精彩纷呈,主要涉及各器官移植麻醉管理策略、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及基础科研成果。

大会开幕式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日友好医院领导和国内麻醉界的重视和支持。开幕式由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赵晶教授主持,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周军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委王天龙教授致辞。周军院长谈到,脏器移植挽救某些终末期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中日友好医院高度重视器官移植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始移植手术的医院之一,从辛育龄院长带领的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肺移植手术起至今,我院目前已具备全资质移植牌照,具备多器官移植能力。成功的器官移植离不开麻醉医生,甚至可以说麻醉管理是移植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周军院长高度肯定我院手术麻醉科的工作,在赵晶主任的带领下,已建立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移植麻醉队伍,为我国器官移植快速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天龙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能在疫情之下顺利召开,离不开各位专家们和麻醉同道们的支持。器官移植是医院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麻醉技术以及监测技术的发展,麻醉医生在移植麻醉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移植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的方方面面中。目前我国脏器移植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我们应积极利用我国人口优势,建立脏器移植大数据库,在脏器移植水平上做到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创新麻醉管理方法,在世界脏器移植技术的发展上作出中国的贡献。

麻醉学界专家担任大会嘉宾主持

本次大会专程邀请到全国麻醉学界多名资深专家担任大会嘉宾主持,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米卫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杨建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郭向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王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李佩盈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中心副主任石佳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副主任李卫霞教授。

学术交流,精彩纷呈

大会共有15位国内外移植麻醉领域的专家就目前许多前沿问题及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授课内容主要囊括了肺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肾移植的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并深入探讨围术期各个器官的脏器保护研究进展。

董庆龙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如何探索开展肺移植术后即刻拔管》

董庆龙教授首先与我们分享了广医一院自2018年起至今探索开展肺移植术后即刻拔管的经验。在单肺移植患者患者中,拔管评估方案包括以下指标:移植肺的氧合功能及循环稳定、术中出血少、尿量合适、术侧支气管吻合好,体温正常、术中未应用ECMO等,经反复评估后进行拔管,在严格的拔管评估及时机的掌握下,95%的纳入研究的单肺移植患者在手术内成功拔管,并未进行重新气管插管。董教授认为,随着外科与麻醉技术的进步,ERAS理念也将拓展至肺移植领域,肺移植术后即刻拔管可以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入住时间,并减少术后并发症,这也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福音。

胡春晓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

《如何改善肺移植患者的早期转归麻醉医生的视角》

胡春晓教授回顾了我国肺移植手术的发展历程,提出目前肺移植手术量逐年增长,肺移植的也应稳步提升。胡教授就术前供体评估、手术因素及麻醉管理三方面给出建议以提高肺移植患者生存率,改善肺移植患者转归,进一步促进我国各中心肺移植同质化发展。他提出应有准确的供肺标准,关注术中肺匹配程度、移植肺再灌注过程,麻醉医生应参与肺移植全流程,提高气道、血流动力学、容量管理的水平,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展望肺移植未来ECMO技术、术中容量管理,术后PGD及围术期AKI等方面进一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张亚军中日友好医院

《肺移植手术中ECMO的设计》

张亚军教授首先和我们分别介绍了ECMO的类别:VV-ECMOVA-ECMO,以及常用插管位置。张教授指出,VV-ECMO起到仅改善氧合及通气的作用,缺点在于无循环支持。VA-ECMO可用于CI<2L/min/m2mPAP达到MAP0.66时的患者。在设计肺移植手术中ECMO的类别时,要进行规范的麻醉评估,了解病人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明确VVVAVVALowerVAupper以及CPB对呼吸和循环的不同支持作用,需同时兼顾手术技术,来选择ECMO的类别和插管位置。

贡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脏移植围术期管理》

贡鸣教授是心脏外科专家,从外科的角度出发,为初次接触心脏移植的麻醉医生分享了生动且实用的内容从心脏移植的指征、禁忌症、移植前患者优化及评估、移植全流程管理、麻醉注意事项、CPB的建立、心脏移植术式、术中管理及用药各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心脏移植围术期管理策略。他指出:心脏移植的麻醉管理,不仅仅在手术期间,更是MDT在围术期团结和分工合作的过程。

方向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心脏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

方向明教授首先用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抢救到急诊心脏移植手术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示了心脏移植的全过程。她指出:麻醉诱导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任何失误都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应当保证充分氧供,谨慎/避免使用对心肌抑制作用强的药物,适当补液,保持适当后负荷,降低肺动脉压,同时维持适当的体循环压力,根据血压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掌握移植心脏的生理及药理学反应改变,选择控制肺动脉阻力的正性肌力药物,及时处理肺动脉高压危象。

杨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无缺血肝移植带来了什么改变?来自首个单中心RCT研究的汇报》

杨璐教授首先回顾了移植器官保存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在静态冷保存技术下,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机械灌注应运而生,但机械灌注仅应用于保存阶段也不能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在移植全过程保证血流不中断,是器官保存技术的新趋势。杨教授团队将其所在医院应用无缺血肝移植技术的患者与应用传统技术保存供肝的患者进行RCT研究,发现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对全身重要器官影响小、更安全、更利于术后康复,能够改善移植疗效,且其对揭示肝脏移植中发生的病理生理现象的机制提供了可能,未来期待全国多中心RCT研究成果。

穆东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围术期脑保护临床研究的进展》

穆东亮教授就围术期脑保护这一主题,和我们分享了隐匿性卒中、谵妄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隐匿性卒中在临床上常易被忽略,发生率较高,常常伴随着谵妄和POCD的发生。穆教授指出,麻醉医生对于谵妄的评估往往存在困难,汉化及优化3D-CAM评估表并应用于谵妄识别中,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现有研究,谵妄可通过识别高危因素如高龄,提高术中脑氧饱和度,联合硬膜外镇痛、避免低体温、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啶来预防。除了关注老年人谵妄与POCD外,儿童谵妄问题也同样需要重视。

魏昌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EEG:探索全麻药物中枢机制的窗口》

麻醉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直是麻醉学和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及难点研究问题。魏昌伟教授从EEG的应用发展史出发,深入浅出讲解了不同麻醉药物脑电特征以及脑电分析方法。并以艾司氯胺酮的研究为例,分析各频段地图,进行脑网络分析,发现艾司氯胺酮使得枢纽脑区削弱,信息传递效能下降,导致全局信息整合能力下降并呈现碎片化,但小世界网络属性并未改变。魏教授的研究为麻醉医生们进一步认识麻醉药物对脑电活动的动态影响提供了新思路与视角。

缪慧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文献计量学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研究者数据化分析研究热点方向。缪慧慧教授和我们分享了研究团队对麻醉药氯胺酮2001年至2020年相关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通过该分析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者机构分布、研究氯胺酮的热点学科、研究类型,影响因子与被引情况。文献计量学分析也可与系统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研究者提供科研思路,了解前沿科研方向及热点话题。

倪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肠脑轴与围术期脑功能》

倪诚教授谈到,目前已证实手术麻醉因素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肠道菌群与人体多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通过多种通路影响脑功能。在各类基础研究中发现,手术以及麻醉后肠道菌群种类、分布以及其代谢产物都会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小鼠术后脑功能,肠道菌群治疗麻醉后的POCD已在动物模型上得到证实。老年人在手术创伤的情况下,血脑屏障本身退化甚至被破坏,肠道菌群代谢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功能的改变,进而表现为POCD。肠道菌群将是未来有价值的转化医学治疗靶点。未来期待有多中心研究证实肠脑轴对脑功能的影响。

王莉芳中日友好医院

《抑制ADAM17介导的ACE2剪切在大鼠肺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王莉芳博士从临床上常见的肺再灌注损伤的问题出发,深入其发生机制,发现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的ACE2/AngII-AT1R失衡可能是肺再灌注损伤的关键机制。伤害性环境导致ACE2破坏过多启动了炎症瀑布反应通路,而ADAM17是最重要的调节肺内ACE2的蛋白。王莉芳博士通过建立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模型,使用工具药DIZE抑制ADAM17介导的ACE2剪切,减少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了肺再灌注炎症反应的损伤。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恰当地抑制ADAM17ACE2剪切并实现肺内组织特异性,起到肺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王戡中日友好医院

VA-ECMO在肺移植中的应用》

王戡教授回顾了ECMO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ECMO应用状态下人体的生理改变。根据ECMO循环和心脏循环的交会地点不同,上半身会出现不同的氧合状态,VA-ECMO的效果受到心功能和肺功能的影响。最佳应用情况左心功能强及肺功能好,其次是左心功能差,而在左心功能好、肺功能不好的情况下心脏和大脑均无法得到充分的氧供。中央插管型VA-ECMO可以不受心肺功能影响,但受到手术方式的限制,未来手术技术及麻醉技术的发展会给予麻醉医生更多ECMO管理选择。

邢军中日友好医院

《肝移植术中的液体治疗—“”“才能适者生存?》

邢军教授指出常见的补液策略有限制性补液策略、开放性补液策略、目标导向补液策略。邢教授强调要关注肝移植患者病理生理改变特点,肝移植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受损,以及低外周血管阻力导致的血管麻痹综合征。同时重视手术因素包括肝移植前期中出血及下腔静脉阻断导致前负荷降低,无肝期,移植肝再灌注综合征对容量管理的影响。麻醉医生可以应用PACPiCCOFlowtracTEE等循环监测技术,选择胶体为主、晶体为辅,血管活性药为主的策略进行限制性补液,配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贺静中日友好医院

《肾移植容量管理要点》

贺静博士就肾移植容量管理主题解读了2021ASA专家共识,根据现有研究,她提出传统上对肾移植患者围术期单纯应用生理盐水和平衡晶体液相比,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在液体选择方面,晶体液首选平衡晶体液,不用人工胶体,白蛋白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她强调应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以及术中动态监测个体化进行补液,保证合适的血管内容量而非单纯追求血管阻力,保障肾流量,避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敖京生中日友好医院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肝移植的术中管理策略》

敖京生博士谈到,在肝衰竭患者常可见到肺动脉高压这一病理生理变化,发生率在我国约为5%。敖京生博士就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术前诊断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经严格的内科治疗后可进行肝移植手术。术中麻醉医生建议应用动脉导管、肺动脉导管、TEE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关注影响肺动脉压力的三个方面:肺循环阻力、心输出量、容量负荷,术中PAP升高可应用肺血管扩张剂,必要时应用ECMO支持。

为期一天的第五届中日友好医院脏器移植和器官保护研讨会精彩落幕,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传授的课堂,更是学术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百家争鸣。给业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内容和宝贵的交流机会,也体现了严谨务实的办会精神。赵晶教授在闭幕式中谈到,中日友好医院脏器移植和器官保护研讨会自2017年来,已成功举办五届。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特殊时期,面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已有不少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在身体刚恢复的情况下,麻醉医生们不仅坚守工作岗位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更是全力支持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对麻醉的热爱、强烈的职业精神以及对学术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也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冬已至,春可期。让我们相互赋能,彼此守护,共克时艰,迎接越来越近的春天!感谢全国各位专家及同道的支持,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再次感谢为此次研讨会筹办及学术支持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伙伴。

供稿:手术麻醉科

文字/图片:蔡华妹、刘孝文

审核:李卫霞、赵晶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