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院务公开>医院新闻

中日友好医院“发挥学科优势 助力冰雪盛会”记者会实录

发布来源:中日友好医院
发布时间:2022-01-21
字体:【

时间:2022年1月21日14:00—15:20

地点:中日友好医院综合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人:王燕森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本次记者会。

还有两周,冬奥会就要开幕了。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日医院将次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国家体育场开闭幕式现场医疗保障工作。作为唯一承担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主体育场馆的医疗保障工作的医院,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是党和国家以及国际奥委会对我们中日友好医院的巨大信任。

医疗卫生保障对于成功办好冬奥会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医院紧紧围绕办赛的需求,精心准备,全面提升应急保障服务能力。我们的医务人承担国家体育场主场馆、延庆高山滑雪场以及兴奋剂检测三项任务,目的是为各参与方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医疗服务。今天我们也请来了冬奥会保障团队的科室代表和医疗官代表,请他们介绍本学科的特色以及为冬奥保障所做的相关工作。

出席今天记者会的嘉宾是: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张国强主任

骨科·创伤骨科主任陈瀛

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主任段军

2022年冬奥会国家体育场医疗官凌兰

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医疗保障李锐

我是宣传处处长王燕森。

首先请各位专家依次介绍所在科室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冬奥会保障工作中所做的工作举措。首先有请张国强主任。

张国强:大家好,我是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介绍一下急诊科的情况。

今天是1月21日,昨天1月20日,120,是第20个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的活动日,我也有幸参加了活动。再过两个星期,冬奥就要拉开序幕,期间的医疗保障,特别是疫情下的医疗保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而急诊作为医院的窗口,也是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前哨阵地,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确保医疗保障的万无一失。

在座各位对急诊可能并不陌生,它是一个想避也避不开的医疗场所,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年超过1.6亿的急诊人次,平均每9个人一年中会看一次急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急诊呢?急诊能给大家提供什么帮助?首先,有将近6%,即近千万人是由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梗、脑梗,以及大出血休克,像常见的消化道出血、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或有各种器官功能的衰竭,出现了心衰、呼吸衰竭、肾衰等等送到抢救的地方去抢救。除此以外,更多的是各种急症,也就是各种急性疼痛,包括头痛、胸痛、腹痛,以及慢性病急性发作,有高血压了出现了高血压急症,还有支气管哮喘发作,这时候也送到急诊,缓解症状,明确诊断。

除了日常急诊急救工作以外,一些特殊的日子,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也是我们急诊的主要工作,我们也选派精兵强将,像凌兰大夫,已经在现场做现场医疗保障。各个科室同时要做好后援工作。

中日医院急诊科1984年建院时起就成立了,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急诊科之一。为了完成急诊工作,我们的区域分为诊区(一般急症)、抢救区(危重病人)、急诊病房、急诊ICU病房,可以完成一个急危重症整个治疗,每年急诊人次超过20多万,抢救人次达到1万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每2.5分钟我们会接诊一个新的急诊病人,不到1个小时,我们就要抢救病人。

这些工作的完成肯定要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我们有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常规武器”,也有“终极武器”——ECMO。一提起ECMO,大家肯定想起新冠。近期想得更近的是什么?河北一个中毒的小姑娘,也是通过ECMO技术为她赢得了肺移植的时机。

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两个病例,一个是快递小哥,呼吸衰竭已经到了生命悬于一线,还有是一个爆发性心肌炎,心脏几乎是停跳的状态。这时候我们通过ECMO技术获得了治疗原发病的时机,让病人转危为安。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家对急诊急救的需求,也是为了这次冬奥,我们医院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急诊进行了改造。改造完毕后,在布局方面、流程优化方面、功能强化方面以及服务理念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首先,我们的急诊有两个通道,一个是急诊通道,一个是急救通道。一般的急症患者通过急诊通道完成有序诊治。对于危重病人,我们可以通过急救通道与抢救室无缝衔接,第一时间抢救生命。

第二,功能强化方面,我们配备了先进的DSA杂交手术室,这样可以对很多危重病人第一时间开展血管再通手术。理念是病人不动,我们医生动。

智慧服务也是我们打造的重中之重。现在都是用5G技术,我们借助5G技术,要提供智慧服务。哪些方面可以提高呢?智慧导诊可以通过5G技术提示大家怎么样更好地便利支付,使查询更加便捷。最终我们希望打造“有温度的急诊”,用我们的温度和能力一起守护您的健康,一起向未来!

主持人:谢谢张国强主任,下面请陈瀛主任为我们介绍。

陈瀛:尊敬的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创伤骨科的陈瀛,很荣幸有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创伤骨科的工作。创伤骨科是骨科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创伤骨科主要就是跟因为外伤引起的一些骨折或者是韧带损伤相关,我们处理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一些复杂的四肢、关节内骨折以及骨盆骨折等。还有一些运动损伤,我们采取微创治疗。

但是,我们关注一个病人不光是关注他的骨折,我们要综合全身处理,对于现在老龄化社会,高龄患者的髋部骨折,我们在全国开展得非常早,对于围手术期整体的处理目前走在全国前沿。

举几个例子,既有现在代表着创伤骨科最高端、最难的骨盆骨折,我们可以做到精准复位手术。也有现在比较常见的老年髋部骨折,比如粉碎性骨折,我们也可以做到有限切开,精准复位内固定,可以让病人得到早期的功能锻炼。对于踝关节骨折,或肩部骨折,我们可以采取髓内钉治疗的办法,进行微创治疗,减少病人的副损伤。

两周以前,我们完成了一例101岁高龄老人的髋部骨折手术。通过微创切口,完成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就可以坐起来了。

老年人的髋部骨折,我们手术的第一目的是希望他能够尽早离床,不要因长期卧床引起肺炎、褥疮等并发症。这也是依托我们医院整体的学科实力,像麻醉、ICU、内科,才能完成这么高龄患者的手术。

说到高龄,大家知道,现在是老龄化社会,有很多老人受伤的时候,他的病史并不明确。大家身边都有老年人,一定要小心外伤史不明确、症状又不是很重的病人。比如这一位股骨颈骨折病人,刚刚受伤的时候,片子上根本看不出来他骨折了,这个病人自己也没有注意,一直在走路,我们可以看到,骨折端已经错位了,后来不得不做了关节置换。

还有一个更常见的老年人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能他就是打了个喷嚏,或者坐车过了个减速墩,就能出现压缩性骨折。像这种骨折,我们可以通过核磁共振确诊。当然我们可以采取微创的办法,做椎体成形术,这种手术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够早期活动,不要老在床上躺着。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往往会采取创伤骨科检查判断骨折的“金标准”——核磁共振。

以创伤骨科为班底成立了中日医院多发伤中心,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依托急诊急救大平台以及国家应急救援队、我们医院开展的航空救援,为广大老百姓和大型活动提供优良保障,比如两次奥运会。

除了骨折,创伤骨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业务范围就是运动损伤,即在运动时造成的韧带、肌肉、半月板损伤。对这种损伤,我们往往采取关节镜进行微创治疗。跟腱损伤也是在运动的时候比较常见的,传统的手术要切一个比较长的伤口,现在采取微创手术,可以看到手术切口大大减小,同样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

我们完成了一例关节镜手术,一个CBA职业运动员在我们科做了手术以后,很快重返赛场。这样的运动损伤病人,我们也可以让他得到比较好的恢复。

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冰雪运动在我们国家越来越流行,因为冰雪运动可以使我们的心肺功能、平衡能力、下肢力量得到很好的锻炼,包括身体的柔韧性和弹跳能力,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体重的目标。但是大家知道,冰雪运动是一个比较高速、相对比较危险的运动,容易导致跌倒,引起骨折、脱位、肌腱,包括半月板损伤、关节劳损,甚至出现一些高危的心脑血管或者胸腹联合伤,以及冻伤的可能性。

两周前,我们完成了一个病例,就是在滑雪时撞到树上导致小腿骨折,我们急诊做了微创手术,把胫骨和腓骨通过髓内钉微创的办法治疗,病人很快就可以开始做功能训练。

大家对冰雪运动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去开展冰雪运动的人,首先一定要有安全的概念,相当于在高速路上开车一样,比在城市里开车的危险性是要高的。另外,我们要做好热身、放松,穿戴好一定的装备。大家知道,滑雪有点类似于贵族运动,装备也很重要。对选择初级道或是高级道,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疲劳,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随时调整。

受伤以后如何进行判断以及自救呢?有一些需要观察的指标,比如皮肤的情况,有没有开放伤,有没有明显的肿胀、畸形、疼痛及活动障碍的情况。

大家知道有个损伤急救的RICE原则,休息、冰敷、局部加压和抬高。不能采用的叫HARM原则,就是局部不要做热敷,不要做按摩,不要用酒精去擦,不要做太多的活动。

受伤以后,一定要减少不正确的搬运。我通过示意图来说明何为正确的搬运,例如脊柱受伤以后,如果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大家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受伤以后,两个人一抬,但是如果这个人脊柱有骨折,当时可能只是一个骨折,你这么一抬,可能他就瘫痪了,骨折移位,神经受损伤了。示意图中才是正确的对于脊柱受伤病人搬运的方式。另外,千万不能以能否走路作为就医的标准。刚才说了一个股骨颈骨折的病人,他就是觉得自己能走,走了几天以后,骨折错位了。如果病人受伤以后存在肢体畸形、明显肿胀、明显疼痛、明显活动障碍,这时候还是要小心一点,赶快到医院就诊。

综上,创伤骨科依托全院多学科综合能力,从院前预防、转运,到急诊急救,多学科综合评估,采取多种治疗手段,以及康复一体化治疗,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谢谢大家。

王燕森:谢谢陈主任,下面请段军主任介绍。

段军: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SICU的段军大夫,很高兴在我们期盼已久的冬奥会即将来临之际为大家介绍我的学科——重症医学科。也特别荣幸能够为我们成功举办冬奥会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我先从一个故事讲起,在5年前的冬天,2016年一名日本籍滑雪运动员在张家口训练的时候受伤,有多发骨折、气胸,病情危重,通过直升机转运到我们医院。从直升机启航成功到达中日医院,一共耗时1小时,这也是我们医院近年来第一次接受航空医疗救援的病人。全院对于这个病人高度重视,很快就确定了他的诊治方案,这位日本病人很快地康复出院,我们也期望在两周后的冬奥赛场能够看到他脚矫健的身影。

什么是ICU?ICU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叫IntensiveCareUnit,有的地方叫加强医疗病房、深切治疗部,老百姓叫它监护室。实际上我们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名称,叫做重症医学科。

想起ICU,大家一定会想到森严的环境、冰冷的设备、危重的病人,其实不然,在ICU里面,更多的是温暖,更多的是关心,更多的是热情,更多的是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为了病人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极尽所能的救治,我们ICU才被认为是守护生命、守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不管是在援鄂抗疫,还是平战结合,只要重症病人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我们重症大夫的身影。

大家会有疑问,ICU到底会收什么样的病人?其实很简单,两类病人,一类是外科病人,也就是说手术很大,或者特殊的手术,比如心肺肝移植的病人,他需要住ICU。另外一类是内科病人,比如他呼吸不好了、心脏不好了、肾脏不好了,比如休克了,这时候也需要我们ICU给予强有力的脏器支持。所以在ICU里能见到那些只能在电视和电影上看到的很多设备,比如我们的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血滤机,比如这次在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的、被视为生命支持的“终极武器”ECMO,还比如现在被认为是ICU大夫第三只眼睛的床旁超声。

下面随着我们的镜头,跟大家一起走入ICU病房。(播放视频)

这是我们外科ICU的病房,打开大门,通过狭长的走道,就来到了病房区域。这是我们的工作站,有医生、护士每天在辛勤工作。每天一早,我们会把需要转出ICU的病人联系转出,也会接收一些新的病人。接收完新病人以后,我们会跟病人作亲切的交流,会问他的病史,做一些床旁检查和床旁治疗操作,比如床旁超声、床旁康复、心理护理。当然,我们会针对每一个病人给他制定每日的诊疗计划,我们会尽量让病人康复出院。这就是我的科室——外科重症医学科。

随着我们医院“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我们也设定了自己的学科建设规划,也就是以外科危重症为主的循环重症平台,以重症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技术作为支撑点,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三个特色:一是以急性重症胰腺炎和腹腔感染为中心的腹腔重症,一个是我们医院正在大力发展的心肺肝肾移植,这些大器官移植的移植重症,以及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中西医结合重症。对内,其实我们也在做院内快速反应急救,也就是保障院内病人的医疗安全。对外,我们在做院外远程紧急会诊。我们在拓宽我们的医疗业务范围,如果我们的兄弟医院或者兄弟科室有需要,我们可以通过空地一体化的医疗救援,把病人通过航空转运到我们医院,共同救治更多的患者。我们已经很成熟地使用可视化超声、可视化对讲和自动AI技术、进行病情监测,能够早期预判哪些病人会发生病情变化,我们早期干预,及时处理病情变化。我们医院已经很成熟地建立了空地一体化医疗救援流程和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

再举个例子,2019年大年二十九,我们医院接到兄弟医院的求助,是一个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想转到我们医院。12点我们接受任务,30分钟完成准备工作,14点30分我们乘坐直升机到达目的地医院,历经2小时飞行,病人顺利从山西转运到中日友好医院。仅仅10分钟,我们的多发伤团队即刻到位,为病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17点骨科、普外科、泌外科等多学科联合上台进行手术。惊心动魄的几个小时充分体现了我们医院精湛的、强大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健康的服务理念。

最后,回到4年前,在国家的规划下,在医院领导支持下,全体中日友好医院员工已经为即将来临的冬奥会做了充分准备。我们蓄力待发,全力以赴,只为迎接一场特别精彩的冬奥盛事。正如一位接受我国航空救援的德国患者所说,我们这次冬奥会一定会办得特别漂亮,就像他给我们写的这样,我们这次冬奥一定会“真、木、奉”(真棒)!

王燕森:为了各位媒体朋友更好地了解我们高山滑雪团队的工作,我们制作了一段视频,下面请大家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谢谢各位专家的介绍,接下来进行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单位。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问题提给急诊科张主任,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在民众中大热,在享受健康乐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去年甘肃越野赛就发生过选手失温的案例。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失温以及失温应该如何预防?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张国强主任回答。

张国强: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其实刚才看了李锐教授带给我们的片子以后,我看得特别心疼,看他的脸都冻成那样了。这场冰雪的盛筵以后,带动了大家的运动热情,大家在享受这种运动的乐趣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安全意识。

刚才记者提到了甘肃的越野赛事,后面又接着出了云南的意外事件,教训是比较惨痛的,大家都比较心痛。从这些事件中也明确了失温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失温呢?就是我们的体温没有达到身体所需要的,身体产热和散热失衡了,没有达到能保持人体正常温度的程度,35度以下就可以叫失温了。

为什么温度对人体的机能有那么重要呢?人怎么就会失温了,怎么就会发生这样一系列变化呢?其实,肌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有机体,它有一个内环境,内环境里很关键的就是有温度,温度高了、低了,就会导致我们体内很多起化学反应的酶发生变化,导致影响细胞器官功能,影响重的可能会影响到最重要的人体器官——大脑,严重时慢慢的意识就不清楚了。也可能影响到心脏,心脏慢慢就不“卖力”了,它可能想“卖力”也达不到了,所以会心衰、心律失常。呼吸系统也越来越慢了,这样就有可能会身体造成威胁。

那么,我们的肌体是不是就那么脆弱呢?其实我们人体是很精密的,在很多外界的恶劣环境下,他会有一个自己的代偿。代偿是什么意思呢?在冷的时候,最先冷的是肢端末端。代偿的机制可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产热多一点,或者散热更少一点,这样不就维持体温了吗?产热更多一点,大家有过这个感受吧,冷得打哆嗦,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汗毛立起来了,这是收缩产热这一块。血管收缩是个散热过程,散热少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末梢血管收缩,大家首先冻的是手脚尖,这是我们的肌体在调节。但是调节不是无限的,超过了极限以后,它就罢工了,最后血管全部扩张,这样就引起了失温的时候常见的反常脱衣现象。大家看到的是,已经失温了,怎么他还把衣服撩起来了呢?因为这时候血管扩张以后,他感觉不到冷了,甚至还有热的感觉,所以这时候他有这样的反常脱衣现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殊现象。

在享受运动乐趣的时候,我们怎么同时规避风险呢?我们一定要评估,包括几个个方面。第一是对环境和自己的评估。对自然的评估、环境的评估是什么样,这是一定要做的。对自己的评估,人不一定胜天,我们要评估好自己的身体状态。第二是要做好准备,如果你去了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那时候就可能要准备得多一点,准备得更好一些,挡风的、保暖的都要。第三,失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有感觉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一个是保暖,能有什么盖的,不管是塑料布也好,什么都可以盖,那时候就不要讲美观的事了。同时要挡风,找一个能避风的地方,风越大越冷,在冬天一刮风,大家马上感觉不一样。还有是避冷、避湿,找一个能挡雨的地方,让失温的过程慢一些,这样还有救治的机会。

专业救治中,复温是最关键的,那么是不是要搞得特别高,一下就复温呢,不一定,推荐选择一个缓慢的复温过程,40度的温水泡,让体温慢慢恢复。

这就是我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谢谢。

搜狐健康记者提问:请问,在冰雪运动中有哪些环节容易造成骨头损伤?为了避免这些损伤,运动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陈瀛主任回答。

陈瀛:其实刚才我从讲解PPT和李锐大夫放的视频来看,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冰雪运动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有一定危险度的运动,主要体现在它的高速,冰面很滑,滑动的速度会非常快,像李锐大夫刚才讲的,高山速降、大回转、跳台滑雪等,都容易导致出现一些骨骼损伤。因为从创伤骨科医生的角度来讲,认为骨骼损伤是先有软组织损伤,力量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力量释放在骨骼上造成的一些骨折,所以高速运动都有引起骨骼骨折的风险。要想预防滑雪运动的损伤,大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知道冰雪运动的风险,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基本的评估,不要贸然地看着人家滑得很潇洒,我也上去试一试,这样出现受伤的机率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在冬天,大家的四肢活动都会比较僵,在运动之前还是要尽量做好热身活动,穿戴好应有的防护装备,像护目镜、膝关节护具等,对自身的保护一定要注意。

还有对于场地、环境的熟悉,刚才我在PPT里展示了一位小腿骨折的病例,就是因为他在滑雪的时候对雪场不是特别熟悉,在雪道里滑行的时候撞到了旁边的树上,出现了小腿骨折。尤其是所谓“滑野雪”的人,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有一句话叫“半瓶子醋晃荡”,就怕那种觉得自己水平还可以,就想去尝试一些高难度动作,往往受伤的都是在这样一些人群里,真正的高手不容易受伤,初学者因为比较害怕,也不太容易出现高能量损伤。所以我们一定要量力而行,在难度和时间上都要对自己有一定把控。谢谢。

健康报记者提问: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好像从ICU出院的患者生存率没有普通病房出院的患者高,事实上有一些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样的印象,所以大家都很关注ICU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和康复指导。我想问咱们医院在这些方面有哪些接续服务或创新举措?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段军主任回答。

段军:谢谢这位记者对重症医学学科的关注。事实上,随着我们国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常有老年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疾病,既有高血压,糖尿病,又合并冠心病、肾衰、慢阻肺,这种患者出院后,他的管理是特别重要的。

在ICU里有个专用名词叫“慢重症”,有这样一句话“急重症在ICU住院治疗,慢重症在ICU门诊管理”,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尝试慢重症门诊的管理,我们医院也已经开设了慢重症门诊(ICU后门诊),我们联合重症医学科,中医医学科,全科医学科,若患者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我们会联合心内科,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我们联合呼吸科,等等。再加上营养科、康复科,甚至包括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管理制定了详细、长期的方案,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营养、康复、感染等各个方面。并且,ICU后门诊还会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病人可以随时跟我们微信沟通,我们会竭诚帮助每一位患者服务。

如果大家有需要,欢迎大家在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门诊进行ICU后门诊的预约。

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作为国家卫健委的直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在组织层面和技术层面是怎样全力以赴地保障本届冬奥会的

王燕森:这个问题请凌兰医生回答。

凌兰:谢谢您的提问。我是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凌兰,是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主场馆国家体育场的医疗官。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卫健委直属单位,我们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接到了这项任务,院领导层高度重视,为我们全体志愿者召开了誓师大会,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提高对这次盛会的政治认识,鼓励我们淬炼工作作风。医院已经派出一名医疗经理,驻奥组委和场馆,进行具体细节的对接。去年12月份,我和另外一位医疗官已经进驻到鸟巢进行具体的医疗站点部署。目前,整个中日友好医院团队32名志愿者医护人员已经全部进场,医疗站点已经部署完毕,同时已经开展了现阶段的排练任务和全要素排演任务的医疗保障工作。

从人员的选拔方面,医院选拔了重点科室,比如骨科、外科、心脏科、神经内科这些科室的骨干医护人员参加志愿者团队。同时,这些志愿者又经过了6小时以上的急救知识培训,考核合格之后上岗,成为一名正式的冬奥医疗志愿者。

技术方面,我们现场携带的是奥组委规定的适应场地急救的设备,像多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床旁超声等这些设备,完全可以满足现场出现的急救情况。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在大众看来,高山滑雪医生是非常酷的,刚刚我们在看这段视频的时候也了解到,高山滑雪医生不但要具备在极端条件下诊治伤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具备近乎专业的滑雪技能。我们想请李锐教授分享一下您的感受,谢谢。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李锐大夫回答。

李锐:谢谢。

我本身的专业是神经外科,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有幸就在鸟巢负责主场馆的保障工作。我们的岗位叫FOP,也就是赛道医疗。这届冬奥会,我有幸又是站在赛道医疗这个岗位上,是在小海坨,也就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我具体要保障的是大回转、小回转、高山速降和超级大回转的运动员的安全,其中最危险的还是超级大回转和高山速降(现在叫滑降项目)。这个场地海拔2300米左右,落差接近900米,真正的滑降比赛赛道长度是2950米,时速男子最高可以超过140公里/小时。我们知道,我们开车的时候,在平整的马路上,140公里/小时是什么概念?而运动员要穿着2.17米长的雪板在冰面上滑行。之前在勘测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场地难度是世界前5,但是今年国际雪联专门的赛道测试官员看了一下说,造完冰状雪,我们国家赛道的难度是世界前三。它要有5个起跳点,有两个最危险,因为要拐90度的胳膊肘弯,同时起跳,60米以后落地去找落脚点。我不希望有人会在这个比赛中受伤,但是据历年奥运会的统计,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当中受伤的比例是15%—30%,其中重伤超过1‰,我说的重伤肯定是要进ICU的那种。

国际雪联有要求,在4分钟之内,要到达出事点,对运动员进行施救。但实际上赛道官员在通知你进入场地之前,这个运动员滑下去,隔了几十秒,就其他运动员从出发点出发。摘赛道裁判发现有运动员受伤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高度裁判长和触发裁判终止比赛,有人受伤,这时候我们要等待赛道清空,没有任何运动员再从这个地方滑过去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入场,所以给我们的时间也就是1分多钟就要到达。我们在滑场上体会的滑雪和在奥运赛场上看到的完全是两回事,因为我们接触的往往是比较松软的天然雪或天然雪和人造雪混合再去压,但是为了保证赛事的公平性,在非常陡峭、光滑的雪道上,要求造冰状雪,也就是运动员在旗门前用像刮胡刀一样锋利的板刃去切过的时候,那个时候最大的压力点要在上面不能把自己的雪板刻进去,因为刻得都是槽的话,对后面的运动员是不公平的。如果一立方米的冰作为百分之百单位的话,我们要在雪上打上孔,像注射器注水一样,每隔10厘米间隔,把针插下去,要在30公分的厚度内注上水,让它冻冰以后,1立方米的体积内达到冰的重量的70%—80%,这就无形当中增加了风险。对于我们来讲,从2017年开始组建队伍,2018、2019、2020、2021这三个冬季,我们已经进行了3年的培训。

刚才您问的问题,很多朋友或者我身边的同事都觉得,滑雪我也去过,你们这是去渡假、去玩,给你们那么长的时间,还担心?实际上真的是很辛苦,在这期间,我们几十个人当中有20%的人受了重伤,有开放性骨折,包括锁骨、肋骨、胸骨、脊柱骨折、股骨颈骨折,都做了手术。还有像陈瀛主任刚才说的,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最后做了关节镜手术。但是这些人都没有放弃,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手术、康复,然后又回到了我们的队伍当中,真的是不容易。

大家也看到了,当时我们在山上训练,极寒的天气下,山顶温度零下37度,八级风,体感温度60度,当我的脸就冻伤了,我们的小伙伴还有大脚指头冻黑了的,我们都很害怕,不行就要截肢了,好在他很年轻,最后缓了过来。像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说,大家真的体会不到。真正到赛场上进行操作,伸出手来两分钟,手就冻木了。所以,运动员受伤,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要给他镇痛,给他静脉注射,这些都要及时去做,不然的话,等你的手冻木了,就没法及时给运动员进行治疗。而且要求我们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首先保证环境的安全和自身的防护,比如有疫情,我们还要考虑到在里面戴好N95,戴好面屏,戴上双层的丁基橡胶手套,外面再套上保温手套。在操作的时候,要既符合治疗流程,又要符合防疫流程,在以前的冬奥会上是没有这些难度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记者提问:冬奥会带来了全民的冰雪热,很多大众带着孩子出去滑冰或者滑雪的时候总会担心会不会感冒等问题。请问,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运动员来说,感冒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并发症,进而影响他们接下来的运动?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张国强主任回答。

张国强:感谢这位记者对冬奥的热情。在这个季节,大家也看到周边有一批感冒的或者特殊的流感患者,现在是乙流的季节。

要说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的区别,首先说它们的相同点。感染部位都是在上呼吸道,它们都是一个感染性级别。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呢?它们的病原菌、致病微生物不一样。普通感冒可能是很多其他一般病毒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而流感更多的是流感病毒导致的,甲流或者乙流导致的。为什么要把它分出来呢?流感刚开始暴发的时候应该是触目惊心的,一战、二战死的人加起来都没有患流感死的人多,但现在它已经可以跟我们共存了。它们的不同点是流感是有传染性的,它属于丙类传染病;其次,它对人体有导致并发症的机会,不管是心脏还是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多一些,对人的危险更大一些。

接着大家可能会问,感冒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并发症呢?我们刚才说,它的部位都是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就是一层纸的事,如果这个病往下迁延,有可能导致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这些器官。就像刚才介绍的病例,一个快递小哥就是因为重症肺炎导致呼吸严重损害。当然不局限于流感病毒,还有的病毒可以导致毒血症、菌血症,可以影响全身其他的器官,最关键的是我们怕病毒影响到心脏,比如导致心肌炎。刚才的案例也讲到了,爆发了心肌炎以后,心脏就不跳了,这时候我们也是靠救命的终极武器——ECMO帮他渡过了难关。这两个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大家可能也会问,普通人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去找医生呢?大部分人得了感冒都是抗过来的,我什么时候不能抗呢?首先,它的重度症状,比如发热、头疼持续不好,几天了还不见好,这时候你要注意了。除此之外,心肺会有什么表现呢?心慌了,胸疼了,没劲了,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关注了。喘不上气来,呼吸困难,甚至嘴也发干了,那更应该来医院了。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在家抗着,这是抗不过去的。

除了这些症状以外,我们还要提醒大家一点,它是“欺软怕硬”的,很多特殊人群我们要高度关注,一老一小,老年人、小孩儿。还有两个特殊的身体状态,像孕妇,这种情况也是要高度关注的。现在生活好了,超重的人越来越多了,肥胖的人也是要高度关注的,这类人群我们一定要关注,他可能比普通人的抗击打能力会差一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现在正是冬天,天冷地滑,可能一些摔倒的现象会比日常多发,因此骨折的趋势目前也在上升。请教医学专家,在这样的节气下,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外伤性骨折?特别是对于冰雪运动的初学者,他们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陈瀛主任解答。

陈瀛:谢谢你的提问。

现在天气寒冷,跌倒的因素明显比平时增加。对于跌倒的情况,如果出现骨折,在创伤骨科骨伤专业里把跌倒称为低能量损伤,对于车祸、高处坠落,我们叫高能量损伤。如果在低能量损伤情况下出现骨折,说明受伤的人本身的基础条件相对来讲比较差一点,比如一些高龄的、骨质疏松的病人,对于年轻人来讲,如果是在正常的行走下摔倒,往往是不太容易出现骨折的情况。对于老年人来讲,一个是在平时要注意日常的锻炼,很多老年人喜欢居家,不爱出门,所以日常出去锻炼,保持腿脚的灵活性、敏感度,这是其中之一。另外,出去晒晒太阳,也会提高骨密度,促进钙的吸收。包括饮食,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太好,喜欢吃得清淡,但是从骨折的角度来讲,除了补钙,还应该增加日常的优质蛋白摄入,有比较好的肌肉力量对于减少摔倒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冬天天冷了,老人穿的衣服比较多,所以在穿衣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过于肥大,拖拖拉拉的会影响反应时的能力。另外,老年人日常服用的药物会比较多,尤其很多老年人睡觉不好,会服用安眠药,在吃安眠药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导致在半夜起夜的时候出现头晕,在意识不是很清醒的情况下出现摔倒,所以对药物的使用一定要遵从医生的指导,不要私自调药。在我的身边,我的岳母就曾经因为吃失眠的药物,有一次去外地忘记带药了,就用了别人的药,我们就发现她整个人吃完了以后,说话、反应能力完全是比较危险的状态,我们发现了以后赶快让她强行躺下休息,否则容易导致出现摔倒。还有是对于家里物品的摆放要熟悉,比如半夜起夜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和视力都可能不太好,作为老年人,在家里活动的时候也一定要小心,比如从床到卫生间,中间不要随意摆放板凳、鞋这些。对于周边环境要相对比较熟悉一点,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跌倒。

实际上,很多时候跌倒都是一个下意识的自我反应,比如常见的脊柱骨折、髋部骨折、手腕骨折,都是下意识的手撑地或者屁股着地。作为年轻人来讲,跌倒以后会有一个很好的自身反应,他的肌肉力量、反应灵敏度都很好,但是老年人在这方面不太容易避免,以上我讲的这几点,希望老年朋友平时还是要加以注意。

新华社记者提问:我们了解到,李锐医生作为高山滑雪医生,接受过多年的严格专业训练。请问李医生,在参与冬奥保障训练前后,您对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有什么新的认识吗?谢谢。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李锐医生回答。

李锐:我本身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毕业之后是要经过外科、内科系统的轮转和培训,所以最开始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加强一下滑雪技术就可以了。在实际工作中,这三年下来,我发现我收获颇丰,认识上有所转变。我们的培训,理论培训是在120进行的,是以北美心脏协会和国际创伤协会两个组织的院前急救作为指南和大纲进行相对的培训。真正在雪道上,我们还要克服两个和普通环境下不一样的两个度,一个是坡度,一个是温度。你要在特殊倾斜的雪道上想办法把病人固定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自己摔倒滑下去了,铲伤了病人,这更是不可以的。在三年当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反复过关,进行这方面的培训。还有一个度是要克服严寒,要快,还要准。而且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高级生命支持)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且手头的设备是有限的。不像专科医生急诊,比如急诊分诊来了个病人,头外伤,下去的时候,CT、基本化验检查的结果都出来的,你就去判断是不是还要做手术、联系麻醉科。但是在院前,你第一时间要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车突然坏了一样,你要有警示,把车停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再有是做好自身防护,在这种条件下,你要第一时间判断出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是不是有问题,有没有活动的大出血,按照活动性大出血先止血的原则,如果意识不清,还要考虑到你不能排除颈椎损伤,要戴好颈托。同时,呼吸循环如果不稳定,你考虑是不是要做气管插管,甚至在雪道上做CPR。同时还要呼叫救援,是直升机转运、雪猫转运还是雪地ICU转运?大夫都要做出准确判断,在30秒之内,要把快速的伤检、判断、汇报做完,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包扎、处理、转运,这是在医院内没法想象的。

咱们国家第一次做高山演练(直升机长绳演练),是在三年前的秋天,当时就是我作为医生团队的leader去处理病人,我印象很深刻,当着国际雪联的官员以及奥委会主席,直升机搅起了八级风,我们在下面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请问冬奥医疗官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在场馆疫情防控方面,我们有哪些严格的防控措施?谢谢。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凌兰医生回答。

凌兰:谢谢你的提问。

在奥运会的每一个场馆都会有医疗团队提供保障,就会有一名医疗官,医疗官是医疗保障这个团队在执行层面的责任人和领导者。他具体做什么呢?比如我进入到鸟巢之后,就要踏勘鸟巢这个场地,每天要走上两万多步来明确这个场馆到底有什么样的设施,我在哪里部署我的医疗站点能够尽快地服务到我的客户人群。而且场馆有区域性管理,这次是跟疫情相关的,我还要按照区域划分进行合理的转诊路线,包括联系到专科医院、定点医院的救治。这是医疗官主要的原则。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工作可能没有那么大压力,肯定比不了李锐教授他们有高山滑雪这么大的刺激。但是进驻到鸟巢之后,我也是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因为大家知道,鸟巢非常大,25万平方米这样大的一个场馆,而且它是一个环形多层结构,人在其中出出进进很难找到方位,更何况医疗队员携带着救援物资,当现场有救援发生的时候,你怎么能快速地找到方向,准确地到达你的救治地点,还是有难度的。为此,我进场之后也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向科技求助,让高科技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鸟巢的3D立体模型,在这个模型上体现出所有医疗元素,包括医疗站站点,每个站点配备的人员,站点的面积,它能覆盖到多大的面积,所对应的客户人群是什么,有哪些区域是不便于进入的。作为指挥者,凭着这张3D地图,就可以总揽全局,指挥的时候也会更加清晰,这是我们中日友好医院执行医疗保障任务的一个亮点,也感谢场馆的科技团队协助我们。

说到疫情防控措施,其实疫情的防控不管是在场馆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的。常规的举措,像各位今天戴着口罩,另外,我们保持了socialdistance,这些场馆依然是需要的。进入场馆还需要严格的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这些比较严格的要求,当然这些都得到了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组委的共同认可,所有这些措施都是让我们这场无与伦比的赛事能够go on well,go on safely。

北京日报记者提问:我们了解到,中日友好医院在北京较早开展航空救治工作,请问普通民众需要得到航空救治时,应该怎样启动流程?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段军主任回答。

段军: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把最后一个问题留给我,也谢谢对我们中日友好医院航空救援的关注。

大家认为航空医疗救援其实挺简单,叫“飞机过去,把病人接过来”,其实航空医疗救援流程很复杂。首先需要拨打999电话告知需求,因为999配备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随后999会联系医疗救援转运团队,包括中日友好医院航空医疗救援队,我们会进行转运前的评估。

大家别小看转运前评估,实际上在整个航空医疗救援里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转运前的评估,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想象一下,在直升机里面、在固定翼里面,一旦病人发生了病情变化,特别麻烦。大家知道,平时医疗上所说的四大检查工具——视触叩听,在起飞后都不管用,这时候我们能借助的只有我们的经验和现在的床旁超声,所以我们不希望病人在转运途中发生重大的病情变化。刚才给大家举了个例子,就是转运到我院的那位德国患者,他转回德国的时候,德国大夫给他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重新气管插管,在插管状态下平稳的转运回国。所以,转运前的评估特别关键,也就是说,你评估到位了,准备就会到位,病人在航空救援转运的时候就会波澜不惊。如果评估不到位,病人可能在高空的飞机中需要做气管插管,甚至心肺复苏等等大量救治工作。所以我们需要第一步评估他能不能转,第二步再评估怎么转,是带着气管插管转运?还是上ECMO后再转运?我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最成功的航空医疗转运是什么呢?是啥都没干,病人来了;最失败的航空医疗救援是什么?是啥都干了,惊心动魄。”所以航空医疗救援里最关键的就是转运前的评估。

如果转运前评估评估到位了,之后由999申请航路,然后确定转运时间和接收医院和科室。最后专业的转院团队会携带转运设备到目的地医院对患者进行转运。这就是整个转运流程。

截至2022年1月,中日医院共完成国内外80多例航空医疗转运。我也相信,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航空医疗救援的春天已经来临,航空医疗救援将会发挥越来越好的作用。

主持人:感谢媒体朋友对本场记者会的关注。文字实录我们会尽快上传到医院官网。

马上就到新春佳节了,在此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中日医院的一如既往的帮助、关注和支持。新的一年,继续希望和大家携手前行,正像冬奥会的口号一样,我们一起向未来。

在此给大家提前拜年,祝愿各位媒体朋友和关注中日友好医院的各界人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新春愉快!

本场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