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感悟:半载求学路,前行引航灯

发布来源:中西医结合肺病科 发布时间:2024-06-07 字体:

光阴似流水,一晃半载已过,回头看,是时候总结一下我进修半年的体悟了。也许正如老师说的,当你看到自己不足,而奋发向上时,才能感受到时光是如此的仓促。从自己对自己知识过于自信到自卑,然后再到自信,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初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肺病科时,了解到科室规模和自己科室差不多,模式以西医为主那一刻,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彷徨。仿佛预料半年就是悠然而过,内心不免有些失落,我的本意是提升中医专业水平,探索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中医诊治优势,现如今可能要失望而归了。那一刻仿佛感觉自己失去了进修的目的和动力。感谢谢老师的第一次教学查房,那一天查房让我重新认知和定义了国家呼吸中心的地位,谢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和追求突破的学者,他的第一次查房,从每个病人着手,对患者疾病的诊疗严谨而专业,讲解疾病的临床诊疗特点及治疗方案,折射出一个科主任应有的医疗水平和对疾病未来探索的远见,只有你全面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才能算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而从疾病的病理、病生详细的讲解,方能体现对进修生、规培生的教学意义和目的。一个好的医院及科室的发展,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需要你把正规的诊疗理念传帮带的模式下,传承下去,这样才树立一个良好的医院口碑和一个大医风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他时常教育我们,尽管中医西医有不同,但是出发点和归根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规范化诊疗和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我看到了自己专业的不足,也认识到尽管我专业和进修目的是提升中医专业水平,为以后科室及临床诊疗指明方向,但这些意愿的终点,都是需要你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及发现临床诊治疑难问题的奠基石。结合自己所在医院的情况,我自感引以为傲的中医知识,现在发现却是一条腿走路的残疾,西医临床知识的认知是能提升中医专业诊治的强大后盾,只有我们懂得了西医对于某种或某类系统疾病,才能更好的从自身专业水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全方位指导自己临床诊治的方向标。

医院、科室、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良好专业素养及先进理念的人来带动,而下一代临床医师会向哪个方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规培带教老师的影响,只有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医者,才能更好引领未来正确的道路发展,唯有这样,才是解救患者、提升医院文化和个人知名度的应有的基本条件。认识到自己专业不足及科研理论知识探索的短板,是我来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肺病科的第一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正如一起来进修的志同道合的陈老师所说,“中日医院及中西医结合肺病科、谢老师等老师,切实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于临床诊治生涯的认知”。自身不足及缺乏一个合理诊治的临床诊疗思路,是阻碍个人发展的重要绊脚石,唯有认识到不足,才能将自卑化为弥补不足的动力,才能去追随智者,追赶落后。

先进医院的教学查房的目的是另一个提高自己境界的方向标,教学查房不仅仅是发现低年资医师诊疗思路的不足,毕竟他们的经验需要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传业授道,解惑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切实的病例然后进行疾病诊治的规范化路径,才能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团结凝聚力,带动科室发展,另外教学目的也能得到很好实现,不同专业的规培生和进修生,需要理论和实践,循序渐进的讲解,方能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专业知识探索的欲望,谢老师时常会让某个专业的医师结合自己专业及教学查房时异常指标,进行讲解,这是一种教学互长的模式,也是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鼓励和认可,提高本专业的学习探索欲望,巩固自己擅长的知识点,学教互助,是我们以后回归医院应该借鉴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讲课,肯定他们的专业知识,促进他们的自信心,为以后他们进入临床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是为以后传帮带打下良好的师范作用。

诊疗思路的建立:十分荣幸,来到中日医院后我通过谢老师及科室老师们对于疾病的诊治体系有了从无到有变化,以前看病总感觉症状加影像就会得出两三种疾病,就是教科书上提到的那两三种,后来通过学习,才发现这样看病其实都可能算不上诊疗思路,疾病诊治是临床加影像➕实验室相关检查,然后就这些特点,将其从感染、非感染、免疫相关性疾病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罕见疾病,进行系统化诊治,这就是头脑中有框架,有模式,然后才能全面鉴别诊断,不容易漏诊和误诊。

多学科讨论和会诊制度,中日友好医院医院有不同专业领域的会诊制度,且会诊的医师都是出类拔萃的医者,当然不会只有老者,更多的是鼓励年轻优秀医师参与到多学科会诊制度中来,提高多学科会诊的理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也是告诫像我这样思维固守的人,术业有专攻,临床诊疗不是一撮而就,也不是想当然,它是一种需要客观评价且专业性极强的参与救治模式,提高了患者救治疗效,使一些罕见疾病能够做出诊断,这里面有些疾病甚至是我从未或者大多数医生没有听说的,更何况见到过,如罕见疾病PCH、PVOD等等,提升了医院救治效果的口碑,拓展了自己业务水平,打破自己固有的模式,跳出固有思维的圈圈,这是需要我们地方医院应该好好反思及学习的地方,独树不可成林,独木不可挡风。

医院的科室人员配置模式也是我们提高诊疗水平及效率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首先医院将临床诊疗中心独立配置专业业务水平的医生,为全院临床诊疗提供专业化服务,例如介入科室,肺血管介入科室是由黄强主任主要负责,对于血管介入患者负责主要诊疗思路的制定,一方面提高了患者救治水平,避免指挥内行,提高了患者救治效果,减少不必要医疗负担及医疗风险,同时也让临床一线医生可以放开手脚收治需要各种复杂介入的患者,这样部分相关科室就可以敢于收治此类患者,增加就医人数,且降低医疗事故;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可以带动医院知名度,培养更多相关人才,提升全国诊疗水平和个人知名度,进一步带动连锁效应,使医院临床诊治及教学相互支持,提高医院及个人知名度。呼吸介入科室同样也是,气管镜开展有全国PCCM培训基地,且气管镜室老师都是专业化极强的医者,我们临床科室多数情况下只需要提交手术申请,对于操作的具体事宜,则由专业化水平极高的老师制定,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避免了临床诊治失误,提升患者诊治准确性,改善就医水平,拓展医院良好口碑。另外,通过患者及信息平台推送,会有更多基层甚至同级别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了医院知名度,提高了科研诊治水平,通过大量临床操作,进一步提升了气管镜室医生水平。

科室会诊制度的执行与医院及科室行政主任有很大关系,像我们有些主任或者医生害怕会诊,怕显露自己专业水平不足情况。来到中日医院后,我才深刻认识到,会诊不仅仅是你作为一名合格医师应具备的条件,是对自己客观认识的体现,如果怕被同行蔑视,我认为不是一个合格医师。会诊制度作为核心制度,是对自己水平有个客观认知,也是对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最为客观体现。正所谓众生拾材火焰高,相关科室会诊,是你打破自己枷锁的钥匙,而不应该成为画地为笼的笔仗。

放低姿态是一个大医精诚者的良好品德,时常会见到像曹彬院长一样的大咖领着患者检查及主持感染学科的讨论,解惑基层医院医师提出的疑问,作为一名医德高尚及技术精湛的业内领袖人物,从不会将自己置身于王者,他们接近与基层,走进患者,倾听疑问,我也时常读到公众号里曹彬院长写的文章,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医者领袖人物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虽然我不能企及像这样智者水平及高度,我作为一线医生和带教老师也应该像他们学习,唯有这样,才能体会患者疾苦,感同身受,也能教学相长,桃李满天下,名传流四方。

学术活动短缺是医院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有幸参加中日友好医院组织的多场全国性的大型医学活动,作为全国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的领军者,中日友好医院一直在努力探索,披荆斩棘,在学术上团结凝聚力,引领科研诊治向前快速发展,提升国际知名度,锤炼临床医师,提升全国及自身医院水平,担负起国家呼吸中心之重任,愿我们也应担负起区域诊疗中心之责任,团结省内医务工作者的奋起直追,开辟一方领悟,将医院带向更辉煌的大路。

半载光阴已过,领悟和感受的远不及此,但是言辞陋隘,感谢中日友好医院给我进修学习机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肺病科谢老师、阎老师等各位老师学习上的指导及生活上的帮助。让我能有幸登高殿,知己才疏学浅,了己思想狭隘,业务及科研思路欠缺。愿以后以此为楷模,发奋图强,努力学习。

河北省胸科医院王国卫

2024年5月31

分享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2996号

京卫网审字﹝2008﹞第25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50042号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