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

发布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3
字体:【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也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老年退行性和肿瘤性疼痛越来越普遍。作为专门针对这类疼痛进行诊疗的临床科室—疼痛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日益增长的疼痛治疗需求同相对落后的医疗供给能力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2021全国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显示,6008家医疗机构2259家机构设有疼痛专业,比例37.60%。其中,三级医院设有疼痛专业医院的比例较高,为67.54%而二级、民营医院设置疼痛科的比例仅为24.95%20.74%所以,设立疼痛专科医联体,对于疼痛学科的发展,基层医院疼痛诊疗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是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临床疼痛专科,利用先发优势,在医院的支持下,形成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脊柱源性疼痛、癌性疼痛等亚专业上全面发展的疼痛专科,开展了如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中枢靶控系统植入术等国内领先的诊疗技术,并逐渐发展建设成为国内领衔的一流学科。2005年“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挂牌成立,由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韩济生院士担任名誉主任,由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教授担任主任。2012年获得全国首批“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称号。2013年,“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落户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2014年,成为“疼痛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高对慢性疼痛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优化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就医,加强各级医院疼痛学科的交流合作,建立疼痛专科医师交流平台,推广疼痛专科诊疗规范,探索疼痛专科疾病分级诊疗模式,由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教授发起倡议,拟于世界疼痛周、中国疼痛日前后,成立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发挥我院疼痛科的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使得医疗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同时,围绕慢性疼痛性疾病的预防、诊疗、人才培养及临床研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携手为我国疼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策共力。

一、疼痛专科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及工作制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由中日医院牵头,与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签约作为协作单位,并与国内200余家基层医院一起共同组建的国家级专科医联体。通过几年的发展,疼痛专科医联体已拥成员单位1268家,覆盖全国29/市,涵盖三级医院586家、二级医院621家、社区61家,逐步在全国建立一个“金字塔”型的生态系统

为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服务能力的同质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疼痛诊疗能力,疼痛专科医联体于2017年成立了第一届疼痛专科医联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针对重点疾病编写了多篇共识:《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和《纤维肌痛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升疼痛性疾病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疼痛专科医联体培训体系

专家委员会根据各级中心不同的诊疗要求,编写了专家共识,建立了临床诊疗路径。以此为依据,把控治疗节点,推动专科医联体内线上、线下的解读和巡讲,先后举办40余场,培新人次超过20万人次,提升各级医院间的同质化医疗。

三、学科共建的临床和科研平台

医学研究是学科发展得基础,基于这一理念,疼痛专科医联体依托医联体合作单位和“医联畅通”平台,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中心研究、中国人疼痛基因分析及一系列慢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联合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科的水平,更成为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合作的纽带,极大地增强了医联体内的黏滞力。

通过参与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全国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和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分析,了解疼痛学科发展的短板,开展多中心联合研究,建立学科共建的科研平台。

四、建立互联网工作平台

疼痛专科医联体信息及转诊平台是为医联体内交流、合作及转诊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平台。旨在为进一步落实疼痛专科医联体的工作;提高疼痛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优化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就医;加强各级医院疼痛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获取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为国家及各省市卫健委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平台功能包括发布疼痛专科医联体相关信息(各级专科医联体新闻、医联体义诊信息、公益活动、会议信息、培训通知、政策法规等);实现医联体内线上的转诊及会诊;提供医联体内线上诊疗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