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新闻资讯

媒体聚焦|《生命时报》采访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主任、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线上诊疗惠及千家万户

发布来源:生命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18
字体:【

《生命时报》第1634期报纸19版

受访专家: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公室主任 卢清君

本报记者 高阳

编者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目前,互联网已进入国家战略,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在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看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这十年,从自由发展到良性有序,拓宽应用场景,促进分级诊疗,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和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引导,逐渐有章可循

在卢清君看来,现在互联网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1.需重新进行合规性调整和规划设计;2.角色定位尚不清晰,缺少经验借鉴;3.部分细节没有完全疏通,如病例共享、跨区域医疗报销等问题,仍存在一定壁垒;4.技术转化有待突破,技术开发成熟度不够,配套技术不完善;5.互联网诊疗需求有待细化。

“互联网医疗正式启动要从2012年说起。”卢清君介绍,当时国家在多地开展远程医疗试点工程,谨慎推进互联网医疗。但市场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加快向医疗领域渗透,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相继创立,进入自由发展阶段,有的预约挂号、有的在线复诊、有的在线售药,但缺乏监管,存在诸多风险,炒作了概念,也带来很多偏差。

基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4年公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远程医疗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远程医疗模式必须是机构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患者之间的服务行为;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分级诊疗。卢清君表示,虽然当时还没正式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和准入条件的规章制度,在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新生事物发展必经的探索阶段。

2018年是个转折点。这年,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互联网+医疗”的准入形式,必须经属地卫健委审批。卢清君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允许依托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由此互联网医疗进入政策引导阶段并快速发展。

2022年6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出台,规定互联网医院只能针对“线下已确诊的病例”进行诊疗。卢清君表示,这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的边界、红线,防范了可能发生的腐败,也让更多没有建立互联网医疗的医院,有章可循去建设、修改、完善。

“回顾过去十年,是互联网医疗打基础的十年,也可以说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十年。” 卢清君说,如今互联网医疗有了治理、准入体系,全国互联网诊疗监管日趋同质化,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医院发力,注入核心资源

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达2.98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8.9%,用户规模创下新高。卢清君说,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有两大主力:一是由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主导建设运营,主要通过本院医生为本院患者提供相关服务(称“公立互联网医院”);二是企业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平台,吸引不同医院的医生入驻,为用户服务(称“第三方平台”)。

在互联网医疗发展初期,第三方平台主要以在线挂号、咨询问诊、医生工具、健康资讯等为切入点。例如,2010年“挂号网”(微医前身)成立,2011年“春雨医生”成立,2014年“平安好医生”成立。当时,已有网络医院、云医院等互联网医疗场景出现,在局部地区探索通过社区医疗中心、药店等就诊点进行网络问诊开方和购药,通过互联网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和服务。

2015年,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开创了在线预约、远程诊疗、在线处方、药品配送、在线支付等一系列融合式创新医疗服务的先河。2017年3月,银川市政府启动互联网医疗产业项目,15家互联网医院集体签约入驻,以互联网医疗为抓手促进分级诊疗,形成“网上医联体”。

卢清君说,这一时期,第三方平台的探索意义重大,成绩可圈可点。它们为互联网医疗带来概念上的更新,教育公众接受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在健康促进上发挥很大的宣传作用,还带动了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普及,为将来的互联网诊疗提供了业态图景和技术支撑。

“当然,有些企业也走了一些弯路,最终没能活下来。”卢清君说,2018年以前,互联网医疗以企业探索为主,公立医院参与较少;2018年以后,公立医院参与进来,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核心的医疗资源,将优质专家、学科资源、双向转诊、救治渠道等带到互联网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使互联网医疗的开放深度和融合程度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互联网医院从2018年的10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1700多家。其中公立互联网医院在全国互联网医院中约占70%。

技术升级,扩大覆盖范围

从2016年开始,卫健委推动医联体建设,2020年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互联网与医联体的结合能实现上级医院对下级的临床协助、双向转诊、医疗服务同质化等。卢清君评价,互联网医疗在慢病管理、健康扶贫、分级诊疗、对口帮扶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它让医疗帮扶变成一种日常的行为,为基层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技术升级扩大覆盖率。卢清君说,5G、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诊疗平台对接,实现云平台和中央辐射模式,用很少的技术资源部署,辐射更大基层范围。现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医院结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能力。

降低远程医疗成本。十年前,医生和患者都必须跑到特定的远程诊疗室内,现在用手机视频就可以实现“面对面”对话。硬件设施的成本降低几百倍,大幅减少了患者的诊疗成本。

家门口看病更便捷。卢清君回忆,十年前,贵州省互联网医疗只能铺设到县级医院,现在可以到村、到家、到个人。“从就诊数据看,分级诊疗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他举例,十年前全北京市门诊量的70%来自外地患者,远程医疗带动了各地诊疗水平提升,现在很多外地患者在家乡就能接受治疗,不必再到北京大医院来看病。

疫情期间,无论是公立互联网医院还是第三方平台,都体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一是起到民生保障的作用,提供物资供应和就医的便利;二是为封控区和隔离酒店提供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的流动。

数据共享,谋求长远发展

过去十年,互联网医疗发展如火如荼,但近一年来规模扩张放缓。卢清君认为,经历过热潮,如今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疗机构,都在谨慎地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卢清君看来,现在互联网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1.需重新进行合规性调整和规划设计;2.角色定位尚不清晰,缺少经验借鉴;3.部分细节没有完全疏通,如病例共享、跨区域医疗报销等问题,仍存在一定壁垒;4.技术转化有待突破,技术开发成熟度不够,配套技术不完善;5.互联网诊疗需求有待细化。

医疗数据共享,是未来三年亟需解决的问题。卢清君表示,互联网医疗的管理、授权、安全、权利和义务的保障,都需要破题。今年,国家网信办牵头16部委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项目,中日医院牵头的试点项目重点对居民医疗健康数据认证、授权和分享提供技术和管理体系探索。未来,居民可通过唯一的身份索引,实现个人病例全国范围内汇集、调用和共享,进一步便利患者的诊疗过程。“如果能实现医疗数据共享,那么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对患者来说,看病更加方便,用手机便可一键掌握。” ▲

专家小传:卢清君,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