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新闻资讯

媒体聚焦|《三联生活周刊》专访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主任、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5G商用三周年——被改变的,和即将被改变的

发布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发布时间:2022-06-06
字体:【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丨李岱溪

  1995年,比尔·盖茨在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大卫·莱特曼的节目上被问道:互联网能用来做什么?比尔兴奋地答道:“每个人都可以建自己的网站,给别人发电子邮件,随时随地收听棒球比赛。”

  大卫反问:“那收音机是用来做什么的?”所有观众哄堂大笑。

  与此相似,在今天,5G也遇到了当年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尽管5G商用已满三周年,中国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但消费层级还未出现明显的杀手级应用。有人说:路修好了,但车寥寥无几。“奇数G的诅咒”这种提法,再次响起。

  但事实上,在这张逐步完善的5G道路网中,越来越多的车正在加入进来。从智能家居到远程诊疗,再到智能汽车,商用三周年以来,5G赋予了生活多种可能。连接人与万物,连接物与万物,连接实体与虚拟世界,是5G被时代寄予的厚望。有人不相信诅咒,他们更愿意相信:属于5G的奇点时刻,正隐隐约约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连接终端万物

  在中国人的手机中,5G已经成为了一种寻常的存在。截至2022年5月,中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60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了5.2亿户,成为目前全球5G网络规模最大、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理论上拥有着低至毫秒级的超低时延,和高达10Gbps的超高网速。通过一台 5G手机,人们可以在野外拍摄8K视频,在家也能打上一场专业的电竞比赛;居家办公时,一家人分别开线上会议,5G网络也能保证会议顺畅进行。

  回顾5G商用三周年,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总结道,“作为一项移动连接技术,5G大带宽的意义绝对不能被忽视。相比前四代移动通信技术,5G通过更高的频率来获得更大的网络容量,是一个十分具有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我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了5.2亿户,是5G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除了手机,5G也赋予了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终端更多的想象。

  媒体人张新起2008年就接触智能家居,见证智能家居产品从偏向被动的安防,到主动家电互联互动的转变。他在2019年买了房,正赶上5G技术兴起。于是他给新家装上海尔三翼鸟智能家居系统,家中实现了安防、灯光、窗帘、背景音响、厨房家电、洗衣机、净水设备等家具的全屋智能控制。

  家电之间的互动也给了他更多的惊喜,“比如卧室的空调新风、厨房的抽油烟机,能够对空气质量和环境舒适度进行检测与联动,蒸烤箱可以语音控制想做什么菜等。”

张新起到家后,全屋自动唤起回家模式,灯光打开

  在海尔的5G智能冰箱中,他更是领略到了5G与AIoT(即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所带来的便捷生活。在普通智能冰箱可以感知食材余量,并提醒用户补货之外,5G智能冰箱还能够自动下单补货,将电器与供应链结合到一起。不仅如此,这台5G智能冰箱还可以成为智能家居终端互通互联的中心,依托于高通5G技术,一台冰箱可以成为一台“家用5G小基站”,为家居场景下的其他智能硬件提供5G网络连接。

  这是5G渗入家庭生活的一个侧影。虽然目前在室内网络环境下,智能家电仍主要采用WiFi、蓝牙、4G等通信方式,但展望未来,5G可以在终端连接数、数据传输时延及稳定性等方面为智能家居行业带来革新性改变。同时,随着语音控制、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深度应用,以及人们对于智能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5G赋能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的展现。

  托举远程医疗

  三年前,中国发放5G商用牌照。三年间,5G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变,经历过武汉疫情的医护人员们,都有不小的发言权。

  “2020年建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时,如果没有5G,根本不可能在3天内分别实现医院全院区的网络覆盖。如果拉网线的话,3个月也通不了网。”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主任卢清君回忆道,在疫情期间,很多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移动方舱实验室检测车、无线数字听诊、动态监测体温、无人机宣传和监控、机器人自动消杀、无人车配送食品或药物,都在5G网络的支持下实现了应用。

  卢清君也是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主任。中日友好医院自199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试点的远程医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规范化远程诊疗,先后使用过卫星、光纤以及如今的5G通讯技术。卢清君原本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曾用两年时间建立起该院眼科的远程医疗体系,直到2015年离开同仁眼科,就任中日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主任,全职建设全国的远程医疗管理运行体系。

正在工作中的卢清君

  彼时恰逢远程医疗政策出现转机。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51号文件,从国家层面鼓励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同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财政部,在五个省份联合设立了远程医疗政策试点项目,委托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建设。通过推行远程医疗,逐步形成远程医疗在政策、物价、医保、第三方运营机制等方面的规范。

  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会诊,帮助很多地方提升了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卢清君记得,曾有一例40多岁的病人,地方医院“确诊”为胰头癌,准备第二天做手术切除。在全院重大手术的术前讨论过程中,经中日友好医院的肝胆外科专家大夫根据病历数据会诊,怀疑是胰腺炎性病变,建议先抗炎治疗一周。后来病人的炎性占位肿块果然消除了,避免了因误诊造成的误治。远程医疗试点的经验,成为日后国家出台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管理规范的重要政策依据。

  2018年,是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元年。对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准入、监管、运行、医保等,我国政府都出台了明确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经有94.6%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各地市三级医院的会诊量大幅度提升,各省级医院的会诊主要聚焦于疑难重症和多学科会诊。分级诊疗的趋势逐步显现。

中日友好医院是中国第一家进行试点的远程医疗中心,于2018年成立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

  在5G出现前,通信传输能力的局限,一直是困扰远程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虽然光纤通信可以提供很好的通信质量,但是,价格昂贵、点对点连接的可扩展性差。一些常用的互联网传输方式虽然价廉物美,且可随意扩展连接点,但是其大宗数据传输能力差,用于远程会诊时相对费时费力。12G的会诊数据,用互联网传输需要20多个小时,而使用5G网络传输只需要几分钟。

  中日友好医院是中国最早开始在远程医疗试验5G技术的医院。早在5G商用之前4个月,中日友好医院院区内就已建立起了5G基站。但卢清君记得,早期会诊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地传输速度不匹配的情况,数据传输时快时慢,甚至还不如WiFi速度快,原因在于各医院5G网络建设、临床应用的技术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当技术团队按照统一标准调试各医院的网络设备后,5G的威力开始显现:上行速度不低于每秒150M,下行速度超过每秒800M左右,甚至可以达到1.3G/s。随后的2年中,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百余家医院,陆续完成了5G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建设,并已进入认证过程。

  5G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发动机。它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的前景,被认为是开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钥匙。具体到5G在远程医疗领域的应用,虽然才刚刚起步,却已带来了许多变革行业的可能性。

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团队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以前有些县级医院做不了的手术,应用5G后也使其变为了可能。卢清君介绍,一些肿瘤手术在术中需对切除病变组织进行快速病理诊断,然后根据病理报告的良恶性结果才能确定后续治疗方案,但由于有些县级医院缺乏病理科医生资源,而无法开展该类型手术。如今通过5G技术,这些县医院医生可发起远程诊疗,病理医生资源充足的大型医院在对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图像诊断后,半小时内就可给出病理诊断报告,这一难题才有了解决方案。

  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术中会诊,则充分体现了5G低时延的优点。医师在执行超声介入、中医针刀等治疗过程中,5G远程实时会诊系统可以让专家在千里之外无时差地监视超声影像,指导操作医师在正确的解剖位置实施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远程医疗外,人们也在探索如何利用5G技术更快地救人。在江苏无锡,无锡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无锡市急救中心、无锡移动联合高通共同推出了一项 “5G+智慧急救”应用,将5G智慧网擎设备安装在新型急救车上。病患上车后,他们的生命体征等数据信息能够通过5G急救专网传到无锡卫健委数据中心,医院也可以据此提前制定急救方案。不仅如此,由于急救车实现了与车联网的同步对接,红绿灯会根据急救车线路进行灵活调整,保证急救车在前往医院的途中畅通无阻,节省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无锡落地的5G+智能救护车

  不过,目前5G在医疗领域的种种进展仍只是局部的试点,大规模的5G应用还要依靠全国的5G独立组网的发展,取决于5G技术稳定性和可及性的发展规模。由于人命关天,卢清君说,医疗行业对5G的应用要求比日常使用要严苛得多,“万一在远程手术的过程中断电了怎么办?”5G要想在医疗领域大规模应用,必须保证基站传输速度的绝对稳定,甚至传输医疗数据的终端标准,都要进行严格的技术认定。“5G要进入医疗行业,要有一个过程,需要行业整体的发展。”

  开向智慧城市

  5G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样也出现在工业制造领域。伴随着对于自动驾驶的美好憧憬,5G在汽车领域的创新应用,被赋予了莫大的想象力。

  “比如汽车副驾上有一个近20寸的显示屏,可以在车上流畅地看高清视频、听高品质的音乐。”华人运通创始人、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是技术发烧友,他对5G带来的便利深有体会,“还有车机自带的精准导航和和L2+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L2级别下,车辆可承担一些基本的驾驶任务,但仍需驾驶员主导车辆行驶),汽车能自适应巡航、遇到危险主动刹车、在车道上自动保持行驶。”

通过5G、传感器、激光雷达、AI等技术相结合,目前智能汽车已实现了辅助驾驶功能

  丁磊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曾任上汽集团副总裁,2011年调至张江高科技园区,后来又到浦东新区参与城市管理,2014年他负责引进特斯拉项目落地浦东的工作,对接特斯拉核心管理团队。那时他意识到,能源方式的变革,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将使整个汽车产业发生剧变。

  “我记得特斯拉团队当时说,要五年以后才进中国。特斯拉不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打造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于是丁磊回到汽车产业,2017年年底创立华人运通,构想汽车作为新的智能终端的交通工具,如何对整个汽车产业,乃至人类未来的出行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经过3年多努力,他们在2021年5月量产落地了高合首款5G智能电动车HiPhi X。这款车型搭载了高通5G C-V2X芯片组和骁龙座舱平台,可满足汽车在智能互联、智能辅助驾驶、娱乐体验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那时5G在汽车上的应用没有过往经验可遵循,于是在2018年,华人运通与高通、中国电信三方成立项目研发与攻关小组,前期研发测试最紧张的时候,攻关小组每天开会讨论,密集地处理问题,碰到芯片、网络、车辆控制方面的各类磨合问题,相互配合积极处理。”谈及5G上车的研发测试过程,丁磊感慨道。

高合HiPhi X

  5G背后的高质量远程通信是他的团队倚靠的重点。丁磊说,5G能够实时上传车辆安全运行相关的数据,比如电池安全、底盘、电机等的运行信息,检测和诊断汽车的安全,包括使用和损耗状况。“疫情期间,如果车辆长期停放,系统可以隔一段时间唤醒电池,检测电池状态数据,通过5G上传这些信息,脱敏后用于安全监测,保证电池的安全。”

  而5G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不止于此。丁磊在浦东负责城市管理工作时,曾与IBM等企业合作探讨如何建设智慧城市。当他回到汽车行业,他将车辆视为汇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节点,若要打造面向新世界的交通工具,就一定要跟未来的路和城相结合。而5G连接万物的属性,则可以把汽车、道路、云端连接起来,使构建一个智慧的交通体系成为可能。

  为此,丁磊的团队在江苏盐城打造了一条七公里长的智能化测试道路,它覆盖了快速路和城市路况,有十字路口、丁字路盲区、转弯等复杂场景。这条路上布置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边缘计算单元等路边单元,安装有OBU(即车载单元,用于车与路,或车与车之间的数据通信)的汽车,可通过上述路边单元实现通信,达到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效果。如果其他车上装有相同的OBU,也能实现车路协同功能,提升驾驶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在这条智路上,能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甚至L4级别自动驾驶的部分功能,非必要情况下驾驶员无需干预。”丁磊将这样的道路视为真正实现城市里自动驾驶的先声。

在华人运通打造的“智路”上,智能汽车能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甚至L4级别自动驾驶的部分功能

  除了路以外,他们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还落地了一个基于5G通信的智慧化城市样板“智城”。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在那里分别建了5G基站。“智城”面积不大,主要由“智路”系统,以及“智城”交通运营监控中心构成。他们开发了无人驾驶的纯电商用巴士,没有方向盘,不需要驾驶员。巴士晚上运营结束还可以自动回库,充电休息。交通运营监控中心管理着这座微型智慧城市的巴士,还会对道路上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干预,及时防止交通风险。

  类似的试验尚是前瞻性的尝试,也有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关注并逐步涉足到这个领域,进行技术上的研发与探索。对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的支持,还需要5G通讯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时延更低、可靠性更高的载波频率和通讯协议等。随着数据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万物互联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在丁磊的期待里,汽车作为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也将与其他物联网系统建立起更深更广的连接。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落地的智慧化城市样板“智城”内,实现了智能巴士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回库和充电

  5G商用三周年以来,真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5G提供的想象力,让人们得以想象一个更平等、更可持续的社会: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为缓解各地资源不平衡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5G也为城市的智慧交通按下加速键,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智能交通时代正呼之欲出……

  虽然5G应用的上半场仍方兴未艾,其行业规范仍在运营商、通信技术提供商、终端设备厂商等相关方相互磨合之中,但重要的是,改变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