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国家级中心>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

发布来源:医院发展办(含远程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09
字体:【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远程医疗自二十世纪90年代试点发展以来,逐步探索了一条医疗协同的新形式。国家推行的“互联网+千行百业”的战略,也为远程医疗和健康促进领域带来了发展动力,随着2018年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关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管理办法,“互联网+医疗健康”真正确立了新型生产关系。

中日友好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自1998年成立“远程医学中心”,到2012年设立“卫生部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再借助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联合于2015年发起的国家远程医疗政策试点项目,不断探索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领域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物价和医保政策、支付机制、第三方合作管理机制,组建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协同网”和专科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多项研究成果被接纳为国家相关行业政策。基于“卫生部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的建设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1月设立“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医学中心”),依托中日友好医院代章管理。主旨是针对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供应侧结构,集成创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建成我国一支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领域的国家队。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以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建设和信息便民惠民为宗旨,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院建设的驱动力,发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的领衔优势,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2021年,中日友好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启动,把互联网诊疗与远程医疗协同网络的优势进一步结合起来,提质增效,纳入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

(一)整合全国优质资源形成能力输出的国家队

1.医联体组建各级医疗机构协同网络

截至2022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已经组建了17个专科专病医联体,分别是: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护理、肛肠、毛发、上颈椎、儿童生长发育、肝病、介入超声、口腔医学、国际医疗、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泌尿、病理、肾脏病、微无创诊疗等,成员单位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3100余家医疗机构。我院以专科医联体作为组织形式,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基层医务人员,借助远程医疗协同网络开展疑难重症的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组织学科骨干到国家医学中心进修、培训、实地参访,带动基层专科人才培养和专项技术下沉,推动基层医院开展专科体系规范化建设。

2.以专家委员会整合专家资源

组建22个专病专家工作委员会,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研制远程医疗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标准与规范,指导基层开展远程医疗相关新技术、新应用的实用与推广。

(二)远程医疗助力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远程医疗协同网呈现广覆盖、全周期、技术新的特点

1)广覆盖,目前通过各省级远程医疗中心和17个专科医联体已经能够连通全国6000余家医疗机构,其中市县级医院占多数,实现省、市、县、乡、村、医养结合机构六级覆盖。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专家工作委员会,已注册36000余医师,覆盖所有临床专科领域。开展疑难重症远程会诊3万余例,双向转诊患者8000余例。开展国家医疗标准宣贯、临床专业远程培训讲座等200余期次/年,累计培训卫生技术人员超过900余万人次。多次入选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医联体分级诊疗典型案例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优秀案例,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积累了具有领衔优势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整合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全周期,建立互联网医院接互联网药房,为在线复诊患者全病程管理,并将处方药品及时配送到家。互联网医院打通医的闭环业务全周期。建立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体系,支持基层慢病管理和医养结合。指导基层远程医疗规范化智能化服务体系,建立从健康管理“治未病”,到妇幼急救、急危重症会诊,再到社区康复、慢病管理、居家养老,覆盖居民全生命期

3)技术新,领衔区块链技术医疗应用试点项目,指导基层建立全生命期居民医疗/健康档案和全业务链条数据智能授权管理体系,促进居民医疗数据在远程医疗协同网络中授权共享。应用5G开展远程术中会诊,把超声介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基层。

2.解决基层临床难题,实现大病不出县

远程医疗协同网络解决了基层患者看病就医中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专家不需要离开本职岗位就可以对基层医生进行远程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相对复杂的疾病诊治,让基层患者及时获得正确的医疗照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二)培养基层人才强化分级诊疗新动能

1.远程医疗融入专科医联体,提升基层专科诊疗能力

中日友好医院已经组建了17个专科专病医联体,分别是: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护理、肛肠、毛发、上颈椎、儿童生长发育、肝病、介入超声、口腔医学、国际医疗、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泌尿、病理、肾脏病、微无创诊疗等,成员单位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3100余家医疗机构。我院以专科医联体作为组织形式,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基层医务人员借助远程医疗协同网络开展疑难重症的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组织学科骨干到国家医学中心进修、培训、实地参访,带动基层专科人才培养和专项技术下沉,推动基层医院开展专科体系规范化建设。

2.远程培训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远程医疗协同网络的在线培训具备三个特点:课堂教学讲精,通过互联网开放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每年开设培训班各类学术交流超过200场,3年累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过600万人次。实践教学讲课专家与基层首诊医师开展远程联合门诊远程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疗能力接收基层呼吸专科医师来我院进修学习1500余人次。人工智能辅助,研发人工智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并用于临床(皮肤影像、放射影像、智能数字听诊、血管栓塞规范化救治等),为基层医师提供临床决策工具和远程会诊保障。

(三)开展示范与技术创新把握新趋势

中日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论证,在互联网+医疗的执业准入、业务监管、5G卫生标准、远程医疗物价和医保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使我院对互联网+医疗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精准,也为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做出了一定贡献。

借助远程医疗的协同优势,我院牵头建立了北京市妇幼急危重症远程协同网络、国家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远程协同体系等。主持完成法规司关于《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的标准需求研究》、国家17部委联合发布的区块链应用试点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数据智能授权管理体系》项目。参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和《远程医疗质量控制规范》等国家级远程医疗标准的研制。开展各类专科技术创新,例如:远程联合门诊、远程教学查房、5G可视化中医针刀超微创治疗技术体系、5G实时超声联合诊断体系、5G远程智能听诊体系、5G实时术中病理会诊系统等为推动远程医疗协同网络发展提供新型生产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依托远程医疗协同网开展在线复诊和互联网诊疗+处方外配送药到家服务,患者在家就可接受专家的复诊指导,累计用户16160人,有效降低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建立“新冠肺炎患者重症与危重症国家级远程医疗平台”,远程会诊160余例,海外会诊5场,科普直播覆盖3700万人次;开展数字听诊和多学科会诊,在武汉首次获取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数字化肺部听诊音,结合实时体征数据、图像数据,通过5G传输+人工智能分析到达远程专家端,实现多学科实时会诊;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远程指导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专家远程指导新疆自治区医院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均取得很好的救治效果。

2021年6月,《抗击新冠疫情5G应用解决方案》获得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最高奖—“GOLOMO全球移动最佳创新奖(GLOMO-Best Innovation”,成为我国医疗界第一次获得移动通信领域最高国际大奖。

202110月,中央电视台分别在央视一套《瞬间中国:医诊千里》和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做了专题报道,《半月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栏目都有专题访谈。

以经济规律引导第三方运行维护机制,基于成本分担原则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物价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体系,引导商业保险支持新技术应用。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带动周边产业链条,促进远程医疗体系与养老产业、家庭护理、药事指导等业务逐步融合,促进现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带动互联网+创新产品、创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带动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产业链条整体发展。

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国策,是支撑医联体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秉承大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国家队的担当,不断探索“互联网+医疗”新模式,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技术、服务全国,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就医服务,为基层医院提供学科建设资源和分级诊疗的协同,为政府提供实践经验和医改决策依据,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贯彻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