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访问中日友好医院教育教学网络管理平台!

急诊淬金录:生命线上的青春与荣光——记一名急诊规培学员成长之路

作者:

【以奋斗为帆,急诊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胡天鹏:一位急诊规培学员的成长纪实

急诊科,是医院里最忙碌、最紧张的科室之一,也是无数年轻医生磨砺成长的战场。本科毕业的我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中日医院急诊科的大门,开始了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初入急诊科,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病情、急促的急救铃声和焦急的患者家属,我的内心充满了懵懂与不安。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与抢救时,愣在原地,拿着交班纸的手在颤抖,但身边的老师们却如同定海神针,冷静地指挥着每一个操作步骤。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上努力成长。

急诊科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这也是我快速成长的宝贵机会。在培训期间,我参与了无数次的抢救,从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到心脏骤停,每一次抢救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习,我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床旁超声等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甚至还接触到了ECMO这些高级的抢救手段。

除了技能的提升,急诊科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抢救室里,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紧密配合,每一个人都在为挽救生命而努力。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同事们默契协作,共同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大家齐心协力、不知疲倦、不图回报的挽救一条生命的感觉太好了。

“两个同等对待”政策的落实,为我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本科学历的住培医师,在完成规范化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后,我享受到了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的待遇。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我不再因为学历而受到限制。这让我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急诊科深耕的决心。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政策让我以本院职工的身份留院工作,成为医院急诊科的一员。这不仅意味着我能够继续在熟悉的环境中为患者服务,更让我感受到了医院对我的认可和重视。我深知,这份机会来之不易,我倍加珍惜,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急诊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在急诊科的这段住培时光,我感慨万千。感恩医院和科室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感恩每一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感恩身边的同事们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专业技能,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在急诊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期待着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救治更多的患者,为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带教手记:急诊是淬炼真金的熔炉】——以实战育英才,以情怀铸医魂

在急诊科,每一秒都是生命的倒计时,每一次抉择都关乎生死存亡。正因如此,我们的规培教学从不止步于“教会”,而是追求“淬炼”——让学员在惊涛骇浪中锻造出真正的急诊思维与担当。 

一、实战即课堂:在生死一线锤炼真本领  

急诊医学的战场没有“模拟战”,我们的教学从抢救室开始: 

“放手不放眼”的沉浸式教学: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按照分层递进的管理模式,依据权限管理要求,在安全范畴内安排规培学员参与甚至独立完成接诊、评估、处置全流程。以胡天鹏为例,他在培训第二年即主导抢救室部分工作,导师同步指导,将“事后复盘”升级为“过程干预”。 

“黄金十分钟”情景模拟体系:开展大规模中毒、心肺骤停等场景的演练,依托教育处模拟人训练系统还原真实抢救环境。 

“病例盲盒”交班制度:每月随机抽取学员对经典病例进行全英文汇报,科主任、主治医师现场提问。这种高压训练让学员在结业时实现了从“病历记录者”到“临床决策者”的蜕变。 

 二、因材施教:让社会学员的多元背景转化为优势  

针对社会化规培学员的差异化背景,我们构建了“三维赋能模型”: 

技能补短板:为有经验的学员开设“急危重症强化专班”,通过该专班,学员可系统掌握床旁超声引导穿刺、ECMO管路管理等高阶技能。 

科研树长板:依托医院临研所,为有潜力的学员定制科研路径。学员在导师指导下,锻炼科研思维,部分学员已发表SCI论文。 

三、双导师制:临床与科研的双螺旋成长 

我们为每位学员配备“临床+科研”双导师: 

临床导师采用“五步带教法”(示教-协做-复盘-独立-督导),导师曾连续三晚驻守医院,指导学员完成一例ECMO患者的全程管理; 

科研导师实施“种子计划”,从文献精读到课题设计全程陪伴。在导师建议下,部分学员已开启科研之路,并有所成效。

更令我们骄傲的是,如今胡天鹏已成为新一届学员的“朋辈导师”。这种“教学相长”的传承,正是急诊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没有永恒的师生,只有永恒的责任与热爱。  


【科室实践:以政策为基,筑人才高地——让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急诊人的未来】

作为医院落实“两个同等对待”政策的发源地,我们始终坚信:人才的成长需要制度的保障、体系的支撑和文化的滋养。急诊科用五年时间,构建起一套“引才-育才-留才”的闭环生态。 

一、制度破冰:打破身份壁垒,构建公平竞技场  

同工同酬全覆盖:社会规培学员与本院学员同等享受绩效奖金、值班补贴及科室科研奖励。 

留院考核阳光化:实行公开招聘。在留院考核中,公开招聘,经过科室和医院双层面的考核及面试,择优录取。 

晋升通道同等化:留院人员晋升通道与应届毕业生完全一致。

二、教学革新:打造急诊专属的“能力锻造体系” 

“临床能力矩阵”精准导航:将急诊核心能力分解为“急救技术”“重症管理”“临床思维”等3大模块,提升学员临床水平。 

三、人文筑基:让急诊科成为有温度的人才港湾 

“急诊人发展”:科室支持学员参加全国急诊医学年会及京津冀急诊急救年会,开阔视野。 

“创伤后成长支持计划”:配备心理导师定期疏导。 

“急诊家文化”:春节为值守学员定制家宴,基地学员共同参与科室新年联欢会,每个人都是科室的主人翁。 

四、政策红利:从个体发展到科室腾飞

人才储备质效双升:科室中青年骨干占比提高至65%,急诊科是医院首个落实“两个同等对待”,将社会化住培学员留院的科室。 

科研教学成果井喷:导师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为学员科研发展提供平台。 

区域影响力辐射:科主任/基地主任张国强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担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和《中华危重病及急救医学杂志》副总编,《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急诊科负担排名全国第六位,STEM排名全国第十九位。


结语ending

在急诊科,每一滴汗水都会被看见,每一份热爱都值得期待。我们以制度创新守护公平,用体系化培养点燃潜能,更以家的温暖凝聚力量。当胡天鹏这样的青年才俊在这里破茧成蝶时,我们深知:这不是终点,而是急诊医学薪火相传的新起点!